今年54岁的袁玉国是北京地铁公司运营一分公司5号线乘务中心带班主任。1990年,袁玉国走上乘务员岗位,30多年来,他用专注和付出守护着每一名乘客的安全。在工作中,他制定的手指确认屏蔽门间隙的标准化作业在北京地铁各条线路广泛应用。在北京市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中,他获得了“北京市技术能手”称号。今年,他被授予“北京地铁大工匠”称号。
5号线是北京地铁第一条使用屏蔽门的线路。随着列车运营间隔逐步缩短,客流量越来越大,乘务员原有标准化作业无法有效确认屏蔽门与列车门间隙状态,极易出现夹人夹物情况,这给列车运行带来潜在安全隐患。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袁玉国走遍5号线23座车站进行实地考察,结合线路特点、站台构造以及原有标准化作业流程,制定了手指确认屏蔽门间隙的标准化作业。即当全列车门屏蔽门关闭后,乘务员立姿于屏蔽门头,抬手指向屏蔽门间隙中列车尾端,把眼睛所看到的信息用手指到,将所看到的每个点都进行二次确认,在确认缝隙无夹人夹物后方可回到司机室。目前这一举措在北京地铁各条线路广泛应用,有效避免了夹人夹物情况,保障了乘客的出行安全。
2013年,袁玉国在查阅7号线样车设计稿时,发现车厢外部的车门和制动系统指示灯为左右排列,与以往车型的上下排列不同。凭借多年行车经验,他敏锐察觉到,左右排列的设计无法满足乘务员正常的观察需要,存在安全隐患。袁玉国经过反复思考,提出加大指示灯之间的距离,从而解决了指示灯相互遮挡的问题,他的意见最终被采纳并沿用至今,确保了7号线高水平开通和安全运营。
在5号线列车广播系统更新改造项目中,针对列车越站广播操作界面不醒目不便利的情况,袁玉国提出在有越站设置时,第一界面相关按键的颜色会发生变化,提示乘务员当前广播有越站设置,方便乘务员观察了解广播的设置状态,减少或杜绝错放广播及服务投诉情况。
袁玉国用他的专注、专业、专心,诉说着他对乘务员这份工作的热爱。2007年3月,袁玉国离开了工作近20年的地铁1号线,和其他同事一起来到了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地铁5号线。为了确保线路如期开通,袁玉国披星戴月、日复一日进行车辆调试。每天早上8点开工,晚上8点收车,不断启动停车,频繁更换运行方向,每天12个小时坚守在驾驶位上,吃饭都由别人送到车上,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为了节省通勤时间,他便在单位旁租房住。凭借着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圆满完成了调试任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袁玉国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使他的岗位技能有了长足进步。2012年,袁玉国参加了北京市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荣获电动列车司机专业第一名,被授予“北京市技术能手”称号。
袁玉国深知地铁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更多年轻人,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开始着重培养徒弟。作为北京地铁公司代表队的教练员,他带领青年职工参加了第十三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司机职业技能大赛北京地区选拔赛。赛程中,他从严施教、细心指导,使每一名选手的成绩和稳定性都有了显著提高,最终,北京地铁代表队包揽了北京市选拔赛前六名。
作为5号线乘务中心唯一的一名技师,袁玉国从教育培训入手,努力解决部分乘务员中存在的规章不清、技能不强、经验不足等问题。他参与编写了《北京地铁5号线司机一日作业标准化》《DKZ13型列车应急故障处理手册》《城轨电动列车司机故障分析与应急处理》等教材,促进乘务中心的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不断提高乘务员车辆故障和应急处置能力。
□本报记者 周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