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正是西瓜大量上市的季节。因其汁多味美,甘甜爽口,形制硕大,西瓜被誉为“瓜果之王”,为夏令消暑之佳品,历来被人们所青睐。
西瓜由何而来?又是何时传入北京的?大兴的西瓜为什么知名?老北京吃西瓜有哪些讲究?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咱北京西瓜的历史与民俗。
辽金时北京已有西瓜种植记载
有关西瓜的由来,历来存在争议,目前有三种说法。一说是上古时期神农氏尝百草时发现的。二说原产于非洲,公元前2000年已在埃及人工种植,这是目前学界较为公认的说法。三说西瓜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到中原的,此后传入北方。
西瓜第一次见于中国典籍,是五代人胡峤在《陷虏记》中记载的:“自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以南)东去四十里,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东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
胡峤当时是随军“书记”,即秘书,在契丹国滞留7年,于辽上京附近见到了西瓜。辽天赞三年(924年),契丹与西州回鹘国(古代蒙古高原之国)约定双边贸易,因此得到了西瓜种。当时西瓜品种很娇贵,漠北十分寒冷,西瓜只能在暖棚(温室)内种植,且技术复杂,需请回鹘农师看护。到胡峤看到时,已引种近30年,仍只能栽培于暖棚中,无法大规模推广。
经200年培育后,到了金代,西瓜已在北方普及,燕京(即今北京)为金都城之一,天会七年(即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南宋使节洪皓来访,始知西瓜,并引种到南方,初期只在临安(今杭州)的皇家园林中培育,以后在民间流传开来,故有西瓜“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之说。由此说明南方的西瓜源自北京北部,且当时西瓜品种甜度不够,但水分较多。
另有史学家考证,西瓜传入北京与古代幽州成为契丹在华北地区的政治、军事、政治中心有密切关系。
契丹会同元年(938年),辽王朝将幽州升为南京,成为辽国在华北平原上重要的政治中心。在此情况下,幽州地区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渐增多。此前契丹已有“种出西域”的西瓜。故此西瓜再从契丹传入幽州地区,并逐渐得以推广。
作为辽代陪都的南京城,位于今天北京市区的西南部。当年辽朝的帝王,如太宗、圣宗、兴宗、道宗等均驻跸过南京城。为了向皇宫进贡时令果品,朝廷在南京辟建内果园。辽太平五年(1025年),圣宗驻跸南京城,曾在御果园设宴。当时果园中种植多种瓜果,有枣、栗子、桃、杏、梨等,还有西瓜。这就说明,在辽太平年间,也就是公元1021年至1031年,今天的北京地区已经开始栽培西瓜了,但种植数量较少,仅仅是皇家果园中的珍品。
明清时西瓜在北京广为种植
从明代开始,西瓜在北京地区的种植已不断扩大,其中主要产地集中在京城的南部和西南部,尤以今天大兴一带最为著名。有史料记载:大兴、宛平两县所产西瓜作为皇宫内廷贡瓜的历史,可上溯至明朝永乐年间(另说元代)。据《明史》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太庙里的供品中已有西瓜、甜瓜、莲子、冬瓜,由此可见,西瓜在明代就被列为太庙供果之首。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朱棣传谕定都北京,十二月北京庙社、郊祀、宫殿落成,从这个时候起,太庙每月更换一次供品,西瓜仍在其中。当时的大兴县分办一半。
到清代,西瓜品种已经很多了。康熙年间重臣高士其就有记述,称:“西瓜,各种:皮有青,有绿;瓤有深红,有淡红,有白,有淡黄;子有红,有黑,有白;迥不相类。”从清代开始,西瓜已成为端午、立秋、七夕、中秋等多个传统岁时节日中的必需果品。“恨无纤手削驼峰,醉嚼寒瓜一百筒。缕缕花实沾唾碧,痕痕丹血掐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水衣襟骨有风。”这是元代诗人方夔在《食西瓜》诗中对人们尽情食西瓜情景的描述。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在《咏西瓜》中赞道:“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顾渚茶”。
《红楼梦》有“民间百科全书”之称,提及的植物有237种,其中瓜果20多种,西瓜也在其内。第26回薛蟠提到古董行的程日兴,“不知哪里寻了……这么大的大西瓜”。薛蟠收到西瓜的时间是他的生日,即(农历)五月初三,或更早些。第36回有“王夫人等这里吃毕西瓜”一语。即写了贾府众人在大观园内吃西瓜的情节。第75回贾府准备中秋夜宴。贾珍特意进贡给贾母西瓜和月饼。贾母道:“你昨日送来的月饼好,西瓜看着好,打开却也罢了。”贾珍笑道:“西瓜往年都还可以,不知今年怎么就不好了。”贾政道:“大约今年雨水太勤之故。”
《红楼梦》所描写的时代,交通尚不发达,种植技术也不太先进,所以四月底五月初,薛蟠吃的西瓜很可能是江淮以南地区出产的。而中秋节吃的西瓜则应该在黄淮以北地区出产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红楼梦》的故事背景应该发生在北京一带,才可以将西瓜作为中秋节令水果出现。
大兴被誉为“西瓜之乡”
大兴地处京南永定河流域,多为沙土地,水源充沛,且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阳光辐射多,昼夜温差大,非常利于西瓜的种植,特别是糖分的积累。优越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使大兴西瓜具有瓤色鲜艳,皮薄,瓜瓤脆沙、甘甜多汁、口感好等特点,在京津冀一带颇负盛名。据《大兴史话》记载:早在元代大兴一带已有西瓜种植,并作为贡品进奉内廷,谓之“贡瓜”,而明代也有大兴西瓜按时令供奉大内的记载。
早年间大兴最有名的西瓜,叫“黑绷筋”西瓜,因瓜皮呈墨绿色,并有隆起的脉络而得名,这种皮儿薄、籽红、黄沙瓤,吃起来脆沙甜,数百年来为人们所青睐。
而今大兴的庞各庄、北臧村、礼贤、榆垡、魏善庄、安定等乡镇为西瓜主产区。1995年在“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大会上,当时的大兴县被命名为“中国西瓜之乡”。2007年大兴西瓜被认证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不但京城百姓青睐大兴西瓜,连历代帝王也喜欢。明清时大兴南海子设有多处御瓜园,专为宫廷进奉西瓜。
据史料记载,从康熙年间开始,苑囿中就辟有瓜园两处,其中西瓜的种植面积最大。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在南苑驻跸时,多次到瓜园里巡视。
多年前尚存的一处瓜园遗迹位于南海子东南隅,清康熙年间曾在此地辟建瓜果园,由屈姓苑户在此世代种植西瓜,供内廷享用。这里产的西瓜以个大皮薄、果肉细嫩、甘美爽口著称,颇受后宫娘娘们的青睐。后经几代繁衍逐渐形成村落,称屈家庄,简称屈庄。有一年夏日,康熙皇帝南苑(南海子)游幸,正是瓜果初熟季节,立刻想到祖母,也就是孝庄太皇太后喜欢西瓜,随即命人摘下几个西瓜,速送慈宁宫,也就是孝庄太皇太后的寝宫,让老太后尝尝鲜儿。
老北京人吃西瓜颇有讲究
北京地区西瓜种植历史悠久,所以人们对西瓜情有独钟,吃西瓜也颇有讲究。每年六月西瓜一上市,城门脸儿、树荫儿下、胡同口儿,大大小小的西瓜摊儿就支了起来,接着是西瓜的叫卖声。
清乾隆年间《都门竹枝词》便有“卖酪人来冷透牙,沿街大块叫西瓜。”
而《燕京岁时记》则记载:“(农历)五月下旬,则甜瓜已熟,沿街吆卖。六月初旬,西瓜已登,有三白、黑皮、黄沙瓤、红沙瓤各种。沿街切卖者如莲瓣,如驼峰,冒暑而行,随地可食,既能清暑,又可解醒。”
老北京曾将最先上市的西瓜称之为“水瓜”“水蔓瓜”,后上市的称为“寒瓜”。因西瓜水头最大,又能利水祛暑,在夏季食来,最能令人胸襟一爽。
老北京挑选西瓜有“一掂、二掐、三拍、四听、五摸”之说,如此挑瓜,就不会买到生瓜和娄瓜了。另外还有“一看、二摸、三掂、四听”之说,方法都差不多。
早年间北京人讲究吃“黑鬼子”,就是黑皮黄沙瓤的,甜味适口,为瓜中上品。此外还有“大三白”,皮瓤籽皆白色,以及“绿三白”等。最好吃的是庞各庄的“贡瓜”,被称为西瓜中的佳品,味美沙瓤。此外也有外阜来的,如保定的“花皮瓜”“锦皮瓜”,山东德州的“枕头皮”等,在京城也受到欢迎。
夏天人们还喜欢吃冰(水)镇西瓜。古代民间没有冰箱,所以西瓜买到家里后,并不急于吃。有钱的人家多是到冰窖买些碎冰,放进特制的木箱,然后将西瓜置于碎冰之上,待西瓜通体清凉之后再吃。
一般的人家则多用“井拔凉”镇西瓜,俗称“凉水镇西瓜”。也就是到胡同里的井窝子(水井)打水,那刚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带着阵阵寒气儿,倒入盆中后把西瓜在水里泡上三四小时,其间还要再换一两次水,直到把西瓜泡得清凉,再捞出来放在案板上,用菜刀先切下瓜顶上一片,擦擦刀,再把西瓜切开分瓣,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得畅快淋漓。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