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为居民守护生命之光的“提灯天使”
用爱为孤残儿童撑起一片天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7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居民守护生命之光的“提灯天使”
——记2022年北京市工人先锋号、同仁堂医养集团呼家楼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同仁堂医养集团呼家楼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的工作人员坚守疫情防线,宛如为辖区居民守护生命之光的“提灯天使”。2022年,该单位被北京市总工会授予“2022年北京市工人先锋号”称号。

解决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最后一公里”问题

北京同仁堂医养集团呼家楼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简称“呼二中心预防保健科”)成立于2014年1月初,现有医护人员13名,业务内容包含妇幼保健、儿童计划免疫、传染病疫情监督管理、职业病防治、社区公共卫生防病管理等多方面,健康管理服务覆盖辖区内近6万居民,以及1所初级中学、5所小学、8所幼儿园的师生们。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呼二中心预防保健科积极响应疫情防控要求,通过团结协作、日夜坚守打赢一场场疫情阻击战。

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在保障日常门诊的基础上,呼二中心预防保健科协同街道办事处全力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和大规模核酸采样工作。在任务最繁重的时期,呼家楼辖区最多设有8个疫苗接种点位、24个核酸采样点位,共为15万人提供疫苗接种、为近50万人提供核酸采样服务。

为解决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最后一公里”问题,呼二中心预防保健科紧紧围绕老年人需求合理配置资源,通过免费义诊、设置疫苗接种流动车、送“苗”上门等措施,助力老年人就近就地接种疫苗,近期为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接种3000余针次。

“大爷慢点儿,我扶您上车,先给您做个免费健康检测,咱们再打疫苗。”科室医生朱珍莹搀扶着管辖区的周大爷说道。周大爷高兴地说,“‘呼二’的服务没得说,专车服务到我家楼下,真是敬佩咱们这医务人员啊,什么事都能想到我们老年人的心坎儿上。”

在紧张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呼二中心预防保健科依托家庭医生团队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签约的空巢、高龄、失能及行动不便居民提供远程诊疗、极简取药、送医送药等服务,通过门诊随访、电话随访、微信、短信等多种形式开展防疫指导和心理疏导。除了家医签约老人群体外,呼二中心预防保健科还为辖区内养老驿站的老年人组建了微信群,随时沟通掌握老人的健康状况及医疗需求,提供24小时线上诊疗咨询和中医养生保健指导。

每日核酸检测入户量最多达900余家

与病毒赛跑,只为有效阻断传播链条。一旦接到区疾控中心下发的紧急防疫任务,无论酷暑严寒,呼二中心预防保健科的医护人员都会马上穿上密不透风的白色防护服,开启入户核酸采样、密接人员转运工作,奔波在一个个小区楼宇中。

庞大的入户量带来巨大的体力消耗,向管控人员解释防疫政策也存在不小的挑战。在24小时值班室里,面对居民的情绪波动,医护人员有时需要进行几个小时的耐心沟通,经常是这通电话还没挂断,另一个铃声已经响起。

截至今年5月底,呼二中心预防保健科每日核酸检测入户量最多可达900余家,入户采样13万人次,转运次密接1000人次。随着管控人员的增多,入户核酸采样流程也随之进行迭代升级。通过采用优化入户人员名单、结合专业系统录入、划分入户区域等多项举措,大大提高了入户采样效率,之前需要6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入户任务,现在只需4个小时就能结束。

凌晨30分钟完成紧急集结入户采样

4月13日深夜,呼二中心预防保健科的石笑接到朝阳区卫健委的紧急通知:某小学出现确诊学生,急需入户采样600人,进行核酸及血清采样,请立即落实。凌晨四点,她紧急通知李伟佳、慕瑞瑞、刘颖、朱珍莹、王琰、杨景怡等医护人员速来单位集合,30分钟后全员迅速集结完毕。

这次紧急入户采样面对的85%居民都住在老式居民楼内,灯光昏暗,楼道狭窄,医务人员身穿厚重的防护服一层一层爬楼,很快浑身就湿透了。很多小区路况狭窄,车开不进去,医护人员就徒步进入。登门采核酸时,为了让老人和孩子们舒服一点,他们会选择蹲下或半跪的姿势进行检测,“大白”秒变“小白”。

虽然很苦很累,但听到居民一声声“谢谢”“孩子们,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不容易啊”“疫情过后,来我家一定请你们喝茶”等道谢的话语,医务人员心中就涌出一股热流,好像增添了无尽的力量,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继续为居民的健康生命保驾护航。

隔离点的居民特意打政府热线表扬他们

在本轮疫情中,呼二中心主任王亚萍、副主任邓正环(主管预防保健科)带领多名医护人员入驻隔离酒店,与往常不同的是,本次进行隔离的人员均为14岁以下孩子,需要医护人员更加贴心的关怀。

刘女士与她不满6岁的孩子是住在这个集中观察点的101个家庭之一。住进酒店的第一天,孩子开始上吐下泻,刘女士既心疼又担忧,一度怀疑孩子会不会得了新冠。王亚萍和邓正环定时为孩子做核酸检测,打扫完呕吐物后又为母子俩换了一个新房间。在医师的指导下,孩子吃了一些益生菌,情况稳定下来。

之后的两三天,邓正环不时发来微信询问孩子的情况,还嘱咐刘女士“给宝宝喝点热水,喝水时记得小口多次,不要一次喝太多”等等,就像自家人一样贴心。刘女士感动地拨通北京12345热线提出“诉求”——希望政府对呼二中心的医务人员进行表扬。

小处见大爱。谈起抗击疫情工作,呼二中心预防保健科的医护人员经常说的是,“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关乎老百姓生命安全的责任。有困难就会有方法,再苦再难也要坚持。”医护人员用行动谱写着动人的抗疫故事,展现出“责任、担当、创造”的新时代同仁堂精神。能够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他们是点亮生命之光的提灯天使,更是挺身而出的凡人“逆行者”。

□本报记者 任洁 通讯员 邓正环 王琰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