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背街小巷”里藏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藏着百姓难以割舍的烟火气。它既关系百姓生活的“里子”,也关系首都形象的“面子”,是检验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第一考场”。
从2017年起,北京启动“背街小巷”治理。治理工作坚持从民生细节、百姓需求入手,努力消除城市管理短板弱项。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市3958条背街小巷环境面貌得到整体改善,首都核心区和城市副中心6个示范片区环境综合治理得以同步推进。
近日,记者探访了位于西城区的文华胡同,看这条曾经杂乱无章的胡同如何华丽变身,让居民们有了幸福感、安全感。
胡同改造注重群众诉求
树影婆娑、蝉鸣阵阵……从高楼林立、热闹纷繁的西城区闹市口中街上向东一拐,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大人们在树荫下闲聊、乘凉,孩子们则吃着冰镇西瓜,追逐打闹,仿佛时间都跟着慢了下来。墙壁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大字,和胡同里的李大钊故居则更加彰显着这里的不同。
这条总长约300米的丁字胡同叫文华胡同,位于西城区金融街地区。胡同里居住着200多户、近800名居民。
“过去,这里条件很差。很多人家的房子属于‘三级跳’,胡同路面比院子地面高,院子地面比屋内高。一下雨,水就开始往家里灌。”回想起过去的景象,已经在这里居住了40年的米攸老爷子连连摇头。
除了房子院落,胡同里也很杂乱。物料随意堆放、线路凌乱无序,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各种问题让居民们怨声载道。2017年,北京市启动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西城区也开始了对文华胡同的改造。
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城管办科长、文华胡同“街巷长”刘杨介绍说,李大钊故居是文华胡同精神气脉的核心,所以对胡同的改造中,以尊重、保留历史文化,突出街巷风情为目标,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不搞大拆大建。同时,注重群众诉求。
“我们在胡同里加装了摄像头,为民居统一安装了有门禁、可防盗的原木门,增强居民安全感;对电力箱和空调室外机进行景观美化处理,加装冰裂纹镂空外罩;为胡同树池铺装了更加环保、耐用、有多种功能的弗维木,消除了树池‘绊倒’行人的隐患。对建筑立面进行统一清洗、修缮,打造精致街巷。”刘杨说。
“胡同环境好了,推开门就能看到景儿,老街坊们都特满意。”米攸笑着说。
17个片区今年启动治理
文华胡同的变化,仅仅是本市两轮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的一个成果。经过五年的精心组织和合力攻坚,目前,全市3958条背街小巷的环境面貌已经得到整体改善,首都核心区和城市副中心6个示范片区环境综合治理也得到了同步推进。
据悉,在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全市注重高位统筹,将这项工作与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同步推动,并纳入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工作重点任务;注重协调调度,建立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议事协调机制,由相关部门、区政府和企业主管领导及专家学者、居民代表参加,研究破解重点难点问题;注重规划设计,编制《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设计管理导则》,从色彩、气质、风格、肌理等方面,对背街小巷建筑立面、市政设施、城市家具等十大类36项元素明确规范管控标准。
更为难得的是,实践中,背街小巷环境治理还与街区更新相结合,由“线”到“面”,整体推进。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整治处副处长陈志娟介绍,2021年,东城区推进北大红楼片区环境综合整治,连片推进王府井片区11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实施43个美丽院落环境治理。西城区爱民街片区围绕服务中央驻区单位需求,实施了绿化提升、道路修补和停车秩序治理;天桥片区围绕中轴线申遗,开展地下管线雨污分流改造、建筑修缮和景观提升。通州区围绕“三庙一塔”区域风貌管控,统筹推进西海子、复兴里片区背街小巷环境治理和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实现区域环境面貌整体提升。
环境品质的改善,让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得到了同步提升。据市统计局调查显示,2021年,市民对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工作满意率达到95.6%。
据悉,今年,本市以街区为单元,启动实施17个片区环境综合治理,包括东华门片区、什刹海金丝套片区、天桥铺陈市片区、朝晖片区等,涉及核心区、城市副中心、中心城区、生态涵养区等多个区域。
下一步,背街小巷环境提升工作将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增活力,强化一体化和集约式治理,优化环境品质、提升空间效能。
□本报记者 陈曦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