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安全管理这根弦已成“肌肉记忆”
刻苦钻研维修技术 确保车辆正常运转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5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运行局四级调研员张润婕:
安全管理这根弦已成“肌肉记忆”

 

跟家人到外面吃饭,她会多看一眼应急出口有没有被杂物堵住;跟朋友去逛街,遇到有电焊维修,她会条件反射地问上一句:“动火作业审批做了没有?”每当这时,总会听到身边人急赤白脸地说:“你这是病!职业病!得治!”

她叫张润婕,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运行局四级调研员。自从2009年来到原开发区安监局,她每天都要到企业检查安全、消除隐患、宣传普及安全知识、解答问题。安全管理这根弦,已经如同吃饭喝水一样,变成了她的“肌肉记忆”。

“这就是我的日常工作,普普通通却又责任重大。为人民守夜、守护经开区一方平安,已经刻在我的心里,融进我的血液里。”张润婕说。

全面提升专业能力 从安全“小白”到注册安全工程师

“我就赌这一口气,不信自己学不会!”2009年,张润婕从部队转业。原先在部队从事医药行业的她,进入了安全生产监管领域。医药和危化只能说有些沾边,两者之间的差异让她感到“压力山大”。

安全管理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经开区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都很专业,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硕士比比皆是。起初,到企业进行安全检查时,张润婕总有些心虚,担心因为自己不懂行,企业跟她打马虎眼。

虽然当时已经奔四,年龄上不占优势,但她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向同事和安全行业的专家请教,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听说首都经贸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招收在职研究生,她想都没想就报了名,两年的时间,每个周末坚持上课,把安全理论的知识学到了手。

“安全管理是一个杂家,专业知识有了,现场经验还需要历练。”张润婕心里清楚这一点。于是,她跟着北京市化工协会的专家,跑遍了经开区大大小小1000多家公司,从危化品生产、经营到医药电子、机械制造、科技研发,再到工业园区、小微企业。

每一家的基本情况、基础台账她都详细登记,每一家的安全管理人员她都要问上一句:“你们安全管理的重点难点在哪?有什么困难没有?”每一天的工作结束,她坚持把当天的记录整理汇总,有时加班到深夜十一二点。最终,她形成了一份200多页的调研报告,为经开区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建言献策,有的数据一直沿用至今。

从一名安全管理的“小白”,张润婕迅速成长。为了更上一个台阶,她考取了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张工”。

自从有了一双能发现安全隐患的“慧眼”后,企业对张润婕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从最初对安全隐患遮遮掩掩,到后来主动打电话,让她来生产现场提出合理建议。

“安全工作平时感觉不到,但是一旦缺失了就会出很大问题。所以,这份工作真的需要脚踏实地,不一定能有多么大的功劳,就是默默无闻,不求回报。”张润婕这样定义自己的工作。

全力推动安全培训

从找人顶替到“站票”听课

“培训不到位就是最大的安全隐患。”曾经有人对张润婕说,安全培训只能出几个数据,显示不出工作业绩,她并不认同。在她看来,安全培训能够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意义深远。

张润婕回忆说,最初开始组织安全培训,并没有完整的体系,只是培训一些老生常谈的知识点。企业普遍不愿意参加,遇到必须要来的场合,一些企业负责人就派职工冒名顶替。

“我们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要求企业负责人必须来,另一方面对培训的大纲进行了详细梳理,让每场培训都更有针对性,更能吸引听众,而且让他们听了有用。”张润婕先期对企业进行了走访,了解他们为什么不爱来,以及他们想听什么、需要听什么,并就不同的参训人群,制定了不同的培训内容。

针对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张润婕就在培训重点上突出事故案例展示,讲解清楚一旦出现事故会如何调查处理、如何追责、需要承担的刑事处罚等,以便为负责人敲响警钟。

针对企业安全管理主管和经理的培训,她邀请专家细致的讲解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提升他们的专业性,以便更好地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针对企业一线作业人员的培训,她请来区内企业的资深安全人员现身说法,传授实际操作经验,使学员们能够真正学以致用。此外,还有危险化学品、有限空间、用气、用电等专项培训贯穿全年。

由于从中受益颇多,每到年底,一些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就会给张润婕打电话,询问次年的培训计划。各类培训几乎场场爆满,经常因为报名人员太多,培训场地从小教室换到大礼堂,还总有没报上名的企业“央求”张润婕再增加几个名额,并表示实在没有座位,有“站票”能听课就行。

“现在,经开区的安全培训已经成为每年的必修课,从企业老板到一线职工都主动要求参加,消除安全隐患从安全培训做起。” 企业职工安全意识的提升让张润婕忘记之前的辛苦付出。

全心投入安全岗位

从“守夜人”到“不合格”的新手妈妈

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那时的张润婕即将临产。作为一名老医疗工作者,张润婕曾参与过小汤山医院的建设和管理,抗击非典的一幕幕仍然记忆犹新。面对病毒肆虐,这个45岁的高龄孕妇内心焦灼,虽然还有十几天就是预产期,但她无法踏实在家待产。

“病毒不可怕,做好防护是第一要务。”那时,她每天在500人的企业安全管理微信群里指导大家如何正确戴口罩、洗手,并鼓励大家调整状态,保证安全,积极抗疫。她知道,这个时候稳定情绪是最重要的。有时说话太多胸闷气短,她就一边吸氧,一边继续打电话。

看到同事们春节都没过完,大年初二就返岗上班。大着肚子的她心里着急,想着必须要做点什么。看到大家每天跑企业进行安全检查,感染风险高,她自掏腰包,用一个月的工资找遍全网,买了12台紫外线消毒器,给同事用来消毒衣服、用品。

等到孩子生下来,正赶上经开区机构改革,急需人手。产假没有休完,张润婕主动请缨提前返岗,她的工作岗位从以前的安监局转到了现在的城市运行局,太多工作需要梳理和调整,加班加点成了每日常态,几个月大的宝贝女儿只好交给70多岁的奶奶。

“人们都说,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是母亲。而我,从怀孕到生娃,再到养育,都没有真正离开过安全工作,母亲这个岗位我却经常缺席。”谈起对老人和孩子的愧疚,这个直爽、率真的“女汉子”红了眼眶。

□本报记者 刘欣欣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