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重大工程建设的幕后英雄
“把个人梦想融入到中国航天梦中,值!”
职工故事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5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副总设计师黄震:
“把个人梦想融入到中国航天梦中,值!”

 

2003年在北大读书期间,从电视上看到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飞天,黄震激动地点燃了自己的职业梦想;如今,40岁的他已成为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副总设计师,正向着中国首次载人登月的目标不断奋进。能够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航天梦中,他深情地说:“我的青春,值了!”

2010年博士毕业后,黄震正式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团队中的一员。在团队的培养下,年轻的他直接参与了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这一国家重点航天工程,为“天宫之吻”贡献才智,那一年他才30岁。

近年来,他先后参与了神舟飞船、新一代载人飞船等多个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研制和任务实施,在研制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突破,很快就成长为挑大梁的技术骨干。

在神舟飞船的研制中,他担任总体副主任设计师,负责系统方案、任务规划设计和飞行控制,设计了神舟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的停靠方案、手控交会对接和绕飞总体方案,均在轨首次实施并取得成功,为中国航天突破交会对接技术作出贡献。针对空间站轨道高度、运行位置不固定的问题,他提出轨道控制优化策略和安全返回策略,在飞行任务中成功得到应用,为我国空间站任务实施奠定了技术基础。

面对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的研制课题,作为总体技术负责人的他牵头设计了全新气动外型的返回舱,升阻比等返回性能较神舟飞船提升55%,使新飞船具备了载人第二宇宙速度返回能力;他还通过组织论证,创造性地提出无控自由返回再入模式,避免了发动机喷流对测量的影响,实现对新飞船返回性能的在轨真实验证。

2016年,我国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从300km轨道无控返回,落点精度达到10km级,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次飞行试验首次在轨获取了4%的高精度气动测量数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为地球大气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在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研制中,黄震担任项目办主任、总师助理,组织实施了高速再入飞行试验,成功用8000km轨道高度模拟验证了新飞船从月球返回地球的环境。这是自美国阿波罗任务后载人飞船飞得最高的一次,也是再入环境最为严酷的一次飞行,返回热流比飞船近地飞行大7倍。他带领团队采用了大量新材料和新方法,实现自主轨控、群伞回收等重大技术突破,落点精度达到1km级,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在2020年的飞行试验中取得圆满成功,而且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突破,我国已具备开展载人登月的技术条件,开始载人月球探测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工作。面对新的任务,黄震勇于创新、迎难而上,把全部精力投入全新载人飞行器的研制和攻关中。

凭借多年以来的优异表现,黄震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多个奖项,被评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北京青年榜样,今年又获得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成功,黄震却谦称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航天青年,荣誉是与同事们一起取得的。这话所言不虚,通过多次的任务历练和多年的经验积累,他已打造出一支善于创新、勇于攻关、敢于突破的团队。这支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但具有博士学历的比例达到75%,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比例达到100%,是我国开展载人登月的国家队和主力军,曾获得国防创新团队、中国载人航天突出贡献集体等称号。

“科研攻关的过程很艰辛,但也很过瘾,那种核心技术在手的感觉让我们感到满足而自豪。载人月球探测是我毕生的梦想,我们将尝试把宇航员带到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上,在地外天体上留下中国人的足迹。”面对中国航天的明天,黄震信心满满,“星辰大海就是我们的征途,祖国和人民就是我们的信仰。我和团队正在充满激情地迎接挑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载人登月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本报记者 任洁 通讯员 李敏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