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总工会举办的第三届“北京大工匠”选树活动已经启动,将选树一批行业公认、贡献突出、守正创新、引领未来的典型工匠人才,入选者将荣获“北京大工匠”的称号。
“工匠”,在汉语中即指工艺专长的匠人,古有“百工”之称。元明清时期营建北京城时曾出现过不少“大工匠”,因技艺卓越、业绩突出而受到各种褒奖。那北京在历史上是如何褒奖“大工匠”的?其中又有哪些趣闻轶事呢?
中国工匠技艺已传承数千年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工”已成为手工业者的通称,《论语·子张》云:“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工匠”即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
“工匠”一词,最初指木匠,“匠”的偏旁“匚”象征的是木工的工具箱,“斤”在古代指的是斧头,木匠必备的工具,所以“匠”的本意是木工,故《说文》中曰:“匠,木工也”。后来“匠”字逐渐成为具有专门手工技艺人的代称,《韩非子》云:“夫匠者,手巧也”,只要是巧手的手工艺人都被称为“匠”。到了元代,在户籍登记时,专门划分出“匠户”这一类别,有受雇于官方的称“官匠”,有受雇于军队的称“军匠”,而服务于民间的称“匠户”。
传统工匠,五行八作,无所不包,就工种而言,主要从事营造业。一是营建工匠,有木匠、石匠、瓦匠、油匠、棚匠等;二是制造工匠,有木匠、铁匠、铜匠、银匠、篾匠、弓匠、鞋匠、鞍匠、绳匠、染匠等。
这些工匠大多身怀绝技,凭着一手高超的技术,满足人们的多种生活需求,大到盖房子,打制大件儿家具,小到修理锅底儿、绱鞋,无所不能,可谓名副其实的“能工巧匠”。
在众多工匠中,建筑工匠最为人们所熟悉,即木匠、石匠、瓦匠,因多联手劳作,谓之“三匠同工”。
木匠,也称木工,是以加工制作木制品为业的工匠。按活计说,大致分为大木匠件和小木匠件。大木匠件主要是从事盖房时的木匠活,如做柁、檩、梁以及上梁等。小木匠件主要制作桌椅、门窗、木箱等。小器作,属于工艺行的木匠,以雕刻镂空为技能,如制作神器匣、工艺品底托,老式(明清)家具等。斜木行是专门制作寿材(棺材)的。木匠的主要工具有锛、凿、斧、锯、锤、钻、尺子、墨斗等。木匠要拜师学艺。学徒时要先学熬鳔,之后再学拉锯、划线、打眼儿等,逐步掌握各种木器制作技能。
瓦匠,也称泥瓦匠,而今多称瓦工。干这一行一般先从干小工开始,先学着和灰、和泥、挖槽、打麻刀等技术,然后再跟师傅学着抹灰、把墙角儿等复杂的活计。一般在农忙季节种地,农闲时自带工具,如瓦刀、抹子、刨锛、大铲、线坠儿等找活儿干。最初是在师傅带领下,与师兄弟一起应活茬儿,出徒后方可独自揽活儿。主要的是盖房,也有砌墙、修门楼及修修补补的小活儿。盖房首先要开槽、夯土、打地基、垒砖砌墙、上梁、封顶、上瓦,然后要吊顶、室内套灰、外墙沟缝、整修地面等,多是与木匠、石匠联手施工。
石匠,也称石工,以石头的开采、加工、建筑为生,并有山石(粗)匠和细匠之分。山石匠在山上开辟石材(毛石),技术要求较低,但体力要强,一般不拜师。细石匠也称“细作”和“雕刻匠”,即对毛石料进行深加工,如打磨和精工雕刻,技术要求很高,要拜师学艺。
因工匠的技术性很强,其传承的方式为拜师学艺,即所谓的“三年零一节”。拜师是一种契约的公示,以此确定师徒关系,师父要对徒弟负责,徒弟要尊师重教。学徒不交学费,师父管吃管住教本事,但徒弟在学徒期间赚的钱,要孝敬给师父。学徒期从拜师之日起,满三年后,再过一个年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就出徒了。出徒后徒弟可以继续与师父一起劳作,也可以另立门户。
古代对工匠极为尊重,均以“师傅”相称,且有匠人、丁匠、巧手、巧匠、艺人、手艺人等雅称。雇佣工匠做活儿时不能说“雇”,而说“请”,并好生招待,不可怠慢。即使是服务于官府的匠人,也多受到礼遇。
北京在历史上对“大工匠”
多有褒奖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北京,历代均有营建或修葺,尤其是元明清三朝,曾大兴土木,涌现出许多能工巧匠,因技艺高超,成就显著而受到各种褒奖。
从元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忽必烈在金中都旧址东北侧修建新的大都城(今北京),包括宫城、宫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先后从全国招募了大量的工匠,石匠杨琼(今河北省曲阳县人)是其中之一。他率领上千石匠参加大都的营建,其所设计的石质构件在雕刻技法上多采用平雕、浮雕、镂雕等工艺,结构严谨,造型优美,形象逼真。忽必烈看到他雕琢的石刻后大为赞许,封其为“弘农君伯侯”,官居三品。
元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敕令在辽塔遗址上重建一座喇嘛庙。当时入仕元朝的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兴建,经过八年的设计和施工,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大圣寿万安寺(明代改称妙应寺,俗称白塔寺)。寺内佛塔通体洁白,高大挺拔,造型优美,以其巍峨精美成为大都城的标志性建筑。阿尼哥也受到忽必烈的多次嘉奖:至元十年(1273年)被授予“诸色人匠总管”;至元十五年(1278年)又被擢升为光禄大夫、大司徒,领“将作院”之事。“将作院”即掌管宫廷服用及各类器物制造的机构,主官秩正二品。大德十年(1306年)阿尼哥猝然逝世于大都,元成宗特地为他辍朝致哀,并赐予这位“洋工匠”以“太师”“开府仪同三司”“凉国公”“上柱国”等尊号。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营建北京城。在来自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工匠中,以苏州“香山帮”最为知名,尤其是木匠蒯祥的技术最为精湛,有“香山帮鼻祖”之称。《明实录宪宗实录》称其“以木工起隶工部,精于工艺。自正统以来,凡百营造,(蒯)祥无不预。”
蒯祥精通尺度计算,每项工程施工前都作了精确的计算,竣工之后,建筑的位置、距离、大小尺寸都与设计图分毫不差。紫禁城开始修建后,蒯祥担任“营缮所丞”(负责工程设计与施工)。紫禁城的布局,多出于他的巧妙设计。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承天门建筑完工后,蒯祥受到众口一词的赞扬,被誉为“蒯鲁班”。之后,蒯祥被朝廷升为工部左侍郎,授二品官。到成化年间,蒯祥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但仍“执技供奉”,俸禄食从一品。
营建北京城时,“香山帮”因功勋卓著,先后有多位大工匠入仕。其中石匠陆祥、木匠蒯义、蒯刚、郭文英晋升为工部左(右)侍郎。另有永乐朝松江(上海)人、石匠杨青官至工部左侍郎,而嘉靖朝江苏扬州人徐杲则“以木匠起家,官至大司空”,即工部尚书。
清顺治元年(1644年)定都北京后,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自康熙朝开始便大规模修建宫殿、园林、坛庙、陵寝等。内务府营造司设有样房(样式房),专职负责建筑设计事务(设计图纸和制作模型等)。从康熙年间至清末,样式房的“掌案”之职,一直由被世人尊称为“样式雷”的雷氏家族担任,而且其六代传人都曾受到朝廷的褒奖。
“样式雷”祖籍江西永修,其鼻祖是雷发达。康熙年间,雷发达参与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修建工作。据传,太和殿上梁之日,康熙皇帝率文武大臣亲临行礼,正当上梁之际,因卯眼不合,大梁悬起。工部长官相顾愕然,急忙找来雷发达,并授予冠服。雷发达袖斧猱升,急攀梁上,高扬钢斧,只听“笃、笃、笃”连响三声,木梁“轰隆”一声,稳稳地落了下来。刹时,鼓乐齐鸣,文武百官,三呼“万岁”!上梁礼成,康熙皇帝当即召见雷发达,命其为工部营造所长班,为七品官阶,食七品俸,由此留下“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紫徽照令,金殿封宫(官)”的民谣。
继雷发达之后,包括雷金玉、雷家玺、雷家玮、雷家瑞、雷思起、雷廷昌等雷氏子孙六代,在长达200年的时间里主管样式房的建筑事务。其名气最大,最受朝廷赏识的是第二代的雷金玉。他因在修建畅春园时崭露头角,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赢得内务府“钦工处样式房掌案”之职,“赏七品官,食七品俸”。雍正六年(1728年),雷金玉70大寿,雍正皇帝命皇太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书写了“古稀”匾额作为寿礼,并赐油碌蟒袍一件。转年,雷金玉去世,清廷恩赏盘费一百余金,奉旨驰驿,归葬原籍。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