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趣谈北京“虎文化”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2年4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趣谈北京“虎文化”

 

2022年是壬寅年,俗称“虎年”。虎在十二生肖中排在第三位,其体态健壮,毛色绮丽、性凶力大,气势勇猛,被誉为“山兽之君”“兽中之王”,所以古人将其视为“镇祟辟邪、保佑安宁”之神兽。在北京传统文化中,与“虎”有着不解之缘,谈其渊源,多有掌故与趣闻。

地名中的“虎”,颇具特色的地理符号

地名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元素,在北京数以万计的地名中,以“虎”而称的有50多处,是北京“虎文化”最具特色的地理符号。

因养虎而得名:虎坊桥位于西城区南部,明时在外城设虎房,专门饲养老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增筑外城时,在虎城东侧一条南北走向的明沟上修建了一座通往虎城的专用桥梁,故称虎房桥,清代被谐音为虎坊桥。民国初期将虎城附近的明沟改为暗沟,辟为道路称“虎坊路”。以后这一带建成居民小区,因临近虎坊路而得名虎坊里。虎城胡同位于海淀区西苑东侧,因清康熙年间在圆明园西南方向建造虎城一座,呈长方形。城中有道隔断墙,将城隔成两个小院,一院内建观虎楼(俗称看虎台),一院内有房数间为虎舍。随着大清王朝的衰亡,虎城也逐渐坍圮,后围绕虎城遗址盖起了民房并形成胡同,称虎城。

因有老虎出没而得名:花虎沟位于朝阳区西北部,早年间该地土沟纵横,据传明朝时沟内曾出现过一只皮毛为花色的老虎,俗称花虎,而其出没的沟壑被叫成了花虎沟,清代时土沟相继消失,变成土岗子和农田并形成村落,仍以花虎沟相称。上虎叫与下虎叫,位于延庆县刘斌堡乡,早年间附近山沟里多有老虎出没,常闻虎叫,故称虎叫沟。在山沟的南北两侧各有一个村子,被称为上虎叫村和下虎叫村。

因地形地貌而得名:白虎涧位于昌平区阳坊镇,属太行山余脉,因山峰错落,山石呈白色,延绵数里,犹如数百只白虎盘卧,俗称百虎涧,后谐音为白虎涧。元代在其东侧形成村落,明代设军屯称白虎涧屯,清代析为南北二村,称前白虎涧和后白虎涧。石虎山位于顺义区东部,山体为白云石、花岗岩构成,远望形似一只横卧的石虎,故此得名。虎头山位于石景山区北部,因形似虎头而得名。卧虎山位于密云区与河北省滦平县交界处,山势略缓,岭脊向东延伸,因远眺似卧虎状而得名。黑虎峪位于平谷区北部,清代成村,因西山上的黑石崖似虎状而得名。虎山位于海淀区西北部,远望山势如一只老虎而得名。老虎嘴位于海淀区香山南麓,因山势如老虎张开的大嘴而得名。龙虎台位于昌平区南口镇,元代成为村落,因村址位于高台之上,北有虎峪山,西北临关沟,有虎踞龙盘之势而得名。此外,虎峪山、小虎峪、西石虎等地也都位于昌平区,同样都是因地形地貌呈虎状而得名。

因谐音而得名:老虎涧地处平谷区东部,同治年间成村,始称老古涧,因东山崖上有石,山风乍起时,击石似鼓声,取其谐音得名,后演化为老虎涧。虎背口胡同位于东花市大街北面,形成于明代,因其形状北口狭而南口宽、中部拱如虎背状,始称虎喇叭口。清代时因六部之一的户部衙门设在附近而称户部拉口,民国后谐音为虎背口,胡同现已不存。卧虎山位于十三陵出口处的西侧,原称蘑菇山,明初在此建陵后,谐音为卧虎山,并与东南侧的龙山相对,取“左龙右虎护皇陵”之意。

民俗中“虎”,祈福纳祥、保佑安宁

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避邪、禳灾、祈福,以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功能,视虎为神兽。东汉应劭所著《风俗通义》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并转化为各式各样的形貌,表达祈望平安、吉祥之意。

早年间,在京城胡同口或宅院门前,多放置一对蹲状的石虎,意为镇祟辟邪、保佑安宁。由此便有了许多以“石虎”而称的地名。如石虎胡同、大石虎胡同、小石虎胡同、大黑虎胡同、小黑虎胡同、石虎巷等。

京西花园村有个老虎庙,而今古庙虽废,但有碑刻记述其得名:“西郊多山,亦多古刹,昔丛林间有虎出没,为佑香客平安,乃于出城去西山要道立虎庙以祓禳。庙已早倾圮,石虎亦久埋没,然此处仍沿称老虎庙。”

紫竹院南侧有座三虎桥,明代《帝京景物略》载:“神虎桥,桥四石虎。万历(年)中,其一虎夜逸,晓得之田间,北去桥一里,不更返也。”早年间这里是出西直门去往西山的必经之路。明清时期人烟稀少,多为乱葬岗子,时有狼和野狗出没,伤害路者。为了“避邪”,人们在附近石桥两边各放置了两只活灵活现的石老虎,以求虎的保佑,故此该座石桥被叫成了“四虎桥”“神虎桥”,后因丢失一只而称“三虎桥”。清代诗人查慎行在途经该桥后,赋《三虎桥》诗:“狠石怒趁人,风声挟秋雨。马惊左右顾,桥滑路难取。”

老北京民间还以“虎”祈福纳祥。尤其相信它对儿童的保护,于是虎鞋、虎帽、虎枕及放在枕边的虎布偶,都是长辈最深切的祝福,希望儿孙们长得像虎一样强健敏捷。至少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民间还流行给儿童戴虎帽,穿虎鞋的风俗。尤其是孩子周岁生日之时,长辈们送的礼物以虎头鞋、虎帽、虎枕居多。而“虎年”出生的孩子,多起个“虎子”“小老虎”的乳名,寓意成长后虎虎有生气,健壮如虎。

明清时期,每至春节,京城有前门贴虎门神,后门挂虎件儿的习俗。而端午节则有墙上贴艾虎,身佩虎香包的风俗。

早年间,居室的中堂画以“虎”为素材的居多,且颇有讲究。虎画要挂在正堂中央,并正对着大门,以为“镇祟辟邪”,另有虎镇厅堂,家业强盛之意。而悬挂《五虎图》则象征着五福,即长寿、富裕、和睦、美满、吉祥。门厅多挂上山虎,取其步步登高。

北京话里的“虎”,生动而独具“京味儿”

生动、形象、夸张而富于幽默,是北京话的特点。“虎”字在北京话中也多有表现,或比喻、或形容,诙谐而通俗,细细品味,别有情趣。

把家虎:也称把门虎,意为看管严实,不准外人动用自己或自家的东西。

笑面虎:指表面和善,其实和老虎一样凶猛。比喻外貌和善而内心严厉凶狠的人。

马虎眼:用装糊涂的办法抵赖或改口,也指商贩蒙骗顾客所作的手脚。

迷离马虎儿:说话、办事糊里糊涂,糊弄了事,不认真对待。

虎事儿:又作唬事儿,故意装出某种样子欺哄、蒙骗他人。

虎着脸:脸色阴沉,不见一点喜色。

虎实儿:多形容孩子长的健壮,结实,虎头虎脑。

老皮虎子:是一种人们假想的野兽,早年间多用来吓唬不听话的孩子。

蝎拉虎子:也称蝎了虎子,即壁虎,旧称“守宫”或“蝎虎”,是一种身体扁平,四肢短,趾上有吸盘,能在壁上爬行的小动物,专吃蚊、蝇、蛾等,对人类有益处。

燕吧虎:也称雁么虎、燕米虎,即蝙蝠。一种飞翔能力很强的哺乳动物,以昆虫为食,在北京很常见。

虎不拉:也称户不拉、忽伯拉,学名伯劳,因身上有虎纹,又称虎纹伯劳,是一种背部为灰褐色,腹面为棕白色,尾羽为棕红色的鸟。过去在北京很常见,多落在树梢上,张望四周,一旦发现饵物便急飞直下捕捉。

老虎嘴儿:指个头儿大,身上有黑白相间条纹的蜻蜓,捕捉时弄不好就会被它咬了,所以也叫老虎蜻蜓。

地老虎:泛指对庄稼、林木幼苗危害很大的地下害虫,多为灰褐色,有黑色斑纹。

爬山虎儿:又称爬墙虎儿,学名地锦草,为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其形态与野葡萄相似。因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故此得名。在北京较为常见,其叶面秋季呈红色,十分耀眼。

虎皮冻儿:也称肉皮冻儿,为猪肉皮和卤汁凝成的冻子,多在冬季食用,是老北京著名的凉菜儿。切成条儿,因颜色上有虎皮纹印儿,故名虎皮冻儿。

老虎眼:也称老虎眼酸枣,过去常见于京城的院子里,果实为圆形或扁圆形,个儿小,酸甜爽口,别具味道。

老虎油儿:又叫万金油,是早年间老北京人家中必备的小药儿,具有驱蚊和醒脑的作用,因外包装盒上画了一只金黄色的老虎,故称老虎油儿。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