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苑
3上一版
 
稿费单
红袄漫话
赏花勿伤花
微小和笨弱也是赢家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3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稿费单

 

今天在老家作协群里看到《宝应日报》文学版陆编辑晒他的稿费单,他很勤奋,一次收到一沓稿费单,这个场景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回忆。

我从上小学开始就爱好写作,我第一次向外投稿是1984年上初二时,向宝应县广播站投了一篇作文《我的梦》,没有稿费,只收到一张获优秀奖的明信片。

我第一份稿费单是1988年在徐州学习无线电修理时收到的。有一天,我去徐州新华书店看书。当我看到一本喜欢的诗集,并且伸手去拿时,恰好有另一只手也同时伸向这本书。我下意识地收回书,抬头看了一眼,是一位稍长我五六岁的眉清目秀的英俊男子,他穿着一身正规的西服,戴着眼镜,一看就是很有学问的样子。我赶紧说:“你看吧。”他客气地说:“你先看。”他问:“你也喜欢诗?你写诗吗?”我点点头说:“写不好,写着玩,自己看。”他说:“你可以给我们投稿。”说着掏出一张名片,上面赫然印着《徐州日报》副刊部特邀编辑西岸。我说了声:“谢谢。”

当天晚上,我久久地睡不着觉,投还是不投?思来想去,我还是决定投稿试试。

我趴在床上,打开手电筒,就着窗边月色,在稿纸上端正地书写起来,一口气写了有五六首短诗。第二天,就按照名片上的地址把稿件投递出去。

大约过了20多天,培训班下课回宿舍路上,一位同学远远地跟我打招呼,手里扬着一只鼓鼓的牛皮大信封。我将信将疑地接过来,撕开信封,是两份《徐州日报》。我眼前一亮,仿佛看到黎明前的一束阳光,赶紧一篇一篇地扫描察看。在报纸第四版最下方,我的两首小诗《四季之歌》《家乡四月》端端正正地印在上面,我紧盯着“张金春”三个字看了足足一两分钟。

过了一个多星期,我收到了人生第一笔4.5元钱稿费单。我把稿费单夹在笔记本里,快到期了才去取,有空我就拿出来看看。

1990年12月我应征入伍,因为我的文笔好,新兵下连后我很快被挑到营部当文书。部队非常重视新闻报道工作,每年都有评比,对发稿多的还有奖励。我军事素质不如别的战友,于是就利用自己爱好写作的特长,努力写稿。那时,也不懂写作技巧,每天就是按照《战友报》上的稿子照葫芦画瓢,几乎隔三差五就会投一篇。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约过了小半年,报纸上还真刊登了我的稿件《我是新兵》。从此,我就走上了新闻报道这条路,后来还当了宣传干事,最多的一年我刊稿300多篇。为此,我年年立功受奖。

写稿虽然辛苦,但收稿费单却是很快乐的事情。每次拿到稿费单我都不急着取钱,我会故意将稿费单明晃晃地放在桌子显眼处,有谁过来办事或串门,我都要显摆一番。这些少则5元10元,多则30元50元的稿费,在那个年代是很受别人羡慕的。

印象最深的一次收稿费是2000年的秋天,我女儿不到1岁。那天中午下班回到家,小保姆悄悄跟我说:“哥,咱家没米了。”当时,我已经是副连职军官,但每个月也才几百元。我家境贫寒,没有什么积蓄,基本上是月光族,再加上请保姆,更捉襟见肘了。

下午上班,我一点心思没有,在办公室转来转去。就在我心情烦躁的时候,送报纸的公务员过来了,当我打开当天的报纸时,一张汇款单掉了下来,我拿起一看,稿费15元。我眼睛一亮,拿起稿费单就往邮局奔跑。取了稿费,买了20多斤米,赶紧送回家中。要不是这个稿费单,那天的晚饭我都没法向保姆解释呢。稿费单救了我,解了我的生活窘迫和尴尬。

我最高的一次稿费是《湘潮》杂志约稿,让写一篇有关中国第一座油田的纪实文章,虽然我不是石油系统的行家,但我还是搜集大量资料,写成了稿件。记得稿费是2600多元,收到稿费单也是兴奋了好几天。

后来,随着我在文学圈和媒体圈小有名气,各种约稿渐渐多起来,稿费金额也明显提高不少,有时收发室一次能给我送过来十几张稿费单,内心里也没有了当初的兴奋感。

现在收稿费单的机会越来越少,都改成了微信支付、银行转账,我再也找不到当年收到3元5元稿费单时的那种满足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张金春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