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讲好工会故事,让维权服务声音更响亮
工间操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不能任由新职业考证 虚假广告肆意妄为
中水“再就业”
密室逃脱游戏 须守住安全底线
招聘会设“普法摊位” 可增强职工法治意识
“防走失”手链守护老年人的安全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3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能任由新职业考证 虚假广告肆意妄为

 

家庭教育指导资格证,7980元代考包过;整理收纳名师培训,10天速成取证;碳排放管理高级证书,兼职挂靠月入过万元……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职业让不少劳动者“心动”,希望学习相关技能“持证上岗”。然而,由于新职业尚缺乏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机制,一些培训机构利用劳动者希望“一证傍身”的心理“乘虚而入”,不仅培训质量参差不齐,证书含金量也难以辨别。(2月28日 《工人日报》)

不论是旧职业还是新职业,“持证上岗”都是基本规范。尤其是对于新职业,因其岗位的要求完全与旧职业不同,更需要拧紧“持证上岗”的“开关”。在这种角度上,相关培训机构针对新职业考证市场需求开展培训,也无可厚非。但企图通过虚假广告分得新职业考证培训的“一杯羹”,则是大错特错。相关职责部门必须强化监管,不能任由新职业考证虚假广告肆意妄为。

得益于数字经济发展和利好政策扶持,近年来我国新职业不断涌现,进一步催生了新职业考证热。新职业考证培训在方便劳动者“持证上岗”的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培训机构违规打广告、以虚假宣传忽悠消费者考证等问题。显然,无论是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来说,还是从规范广告市场秩序而言,都有必要对新职业考证广告进一步规范。

当然,考证的消费者也应保持理性。须知,截至去年底,我国已全部取消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建立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由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和用人单位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这意味着今后劳动技能的评价更多由用人单位作主,不靠谱的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出具的证书将无用武之地。作为有理性的消费者,在面对虚假新职业考证广告时,无疑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张智全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