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双奥保障带给我“无与伦比”的成长体验
夏奥服务新手变成冬奥保障能手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2年2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夏奥服务新手变成冬奥保障能手

张寒冰
朝阳区残联无障碍专班系统负责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张寒冰以奥运服务新手身份,参与外围保障志愿服务,因表现卓越被授予“优秀志愿者”。十四年后,昔日服务新人的成长令人刮目相看,他已成长为冬奥保障能手,参与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公园赛事服务保障,带领着团队将无障碍服务组织得有条不紊而又润物无声。

2008年,31岁的张寒冰是北京市朝阳区残疾人联合会的工作者,入选了朝阳区奥运外围保障团队,在北京残奥会期间作为赛事服务志愿者在国家体育馆内组织观众现场观赛。“那时候对于奥运志愿服务知之甚少,经过了多轮岗位培训,我们才对赛场规范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张寒冰说,他作为残联的工作者,那时本能地对残障人士出行格外关注。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的时候虽然有了“无障碍”建设理念,但还没有详细的建设标准和建设规范,在团队更没有对应的专业领域和志愿者,也由此鞭策着他在工作中不断探寻解决方案。

张寒冰在赛事服务中的卓越表现获得了组织肯定,奥运会结束后被授予“优秀志愿者”称号。同年,他家喜得“奥运宝宝”,为纪念双喜临门他为儿子取名为“喆”。

十四年之后,奥林匹克运动会再一次垂青了中国北京。

2021年9月,北京冬奥组委选中张寒冰担任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无障碍经理兼基础设施副经理。进驻冬奥组委后,张寒冰面临的是一个刚有雏形的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完全是个“建筑小白”的张寒冰,首先被安排到了基础建设领域参与工程调度。“没关系,可以看书,可以向技术专员请教嘛!”就这样,张寒冰开启了废寝忘食的学习与工作模式,建设工地上常能看到他与设计师、与施工方、与使用方探讨的身影。2021年12月底,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临时设施建设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

但如果以为他会就此开始“躺平”,那就低估了这位“双奥”工作者的潜力与能力。主设施完成后,他身为无障碍建设的“老把式”更要一马当先。于是,在他的带领下,公共区的无障碍设施有了新一轮革新。最初的无障碍设施清单上,待建多达370余项。但张寒冰发现,有些部分在非主线、无观众区域的设施是没有必要的,这笔资金完全可以节省。然而,还有一些实际的需求却还没有被挖掘到,比如无障碍售卖窗口。对乘坐轮椅的观众来说,现有售卖窗口过高,他们一定也希望能体面优雅地购物。

最终,无障碍设施精简为186项,11座无障碍卫生间全面进行改造升级,6座售卖点开辟80cm的无障碍窗口,观众取暖房前架设坡道,物流仓库前进行坡化处理,电缆马道上架桥……简约却更具人文关怀,细微处流露出北京冬奥会的宽容与博爱。

冬奥期间,正在投入使用的奥林匹克公共区,无障碍服务亦有一番推陈出新。张寒冰介绍,以往进入场馆是必须经过安检闸机的,让行动不便的观众迅速通过安检是一件令人紧张的事情。所以这次冬奥会,专门编写了无障碍安检规范,增设“机检+手检”的安检模式,为有需求的人群提供充裕的通过空间和时间。“我们还新购置了一辆无障碍摆渡车,设立了由主要安检口和各个场馆无障碍验票口之间的摆渡服务,这能够大大减少行动障碍人群的通勤距离。”在张寒冰看来,赛事服务的高标准和深切人文关怀是成正比的,仿佛每多关切到一个人,他的成就感是呈指数增长的。

“2022年冬残奥会的无障碍建设和服务标准是史无前例的,是超越国际通用的无障碍标准的,也是高于奥运标准的!”张寒冰说,“北京的变化无疑是巨大的,两次举办奥运,这代表着我们国家的实力获得了世界的认可。我热爱双奥事业,是国家给了我胜任奥运服务的底气,我更应在服务中追求尽善尽美。”

□本报记者 孙艳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