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时,我刚从外交学院毕业,工作地点在东城区东四地区。因为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重大赛会志愿服务经历,我被分配到东四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中心和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博物馆做城市志愿者,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同时,平均每天还要提供4个小时的志愿服务。”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工作人员霍晓阳说,“我还清楚地记得,2008北京奥运会首个办公地点青蓝大厦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地区,以东四地区为代表的老北京风情、北京胡同文化带给各国运动员、媒体记者全新的生活体验、浓厚的文化气息。东四地区居民百姓对北京奥运会的到来也非常期待,在全国成立了第一个以奥林匹克命名的社区——东四奥林匹克社区。”
2008年时,霍晓阳作为志愿者,服务内容除了日常的人员引导、信息咨询、应急救助等,还承担着向海内外友人介绍北京风土人情的语言翻译等任务。在此期间,适逢时任国际奥组委名誉主席萨马兰奇为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博物馆题字、印手模,她全程做了引导和介绍。另外,还担任时任国际残奥委主席克雷文参观残疾人温馨家园讲解员,向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夫人介绍北京市民日常体育锻炼迎接奥运的场景等等。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期间燃起了我做志愿的火花,那么此后十多年来,在弘扬和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的过程中,经过一次次的磨练,我已经深深地热爱上了志愿服务这项高尚事业。”霍晓阳说。
奥运会结束后,霍晓阳跟随“当代雷锋”孙茂芳,发起组建工作室。工作室积极招募志愿者,孵化志愿服务项目,引导企业、社区、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传播雷锋精神。当时开展了一些活动,比如招募北京大学等高校学子义务教社区老人使用智能手机,鼓励志愿者与孤寡老人、贫困青少年、残疾人度过中国传统佳节等,深受人们欢迎。那时每逢周末节假日,霍晓阳都在志愿服务岗位。因为孜孜不倦做公益,她被评选为北京市五星级志愿者。
2017年,霍晓阳转岗到了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主要从事志愿服务宣传教育工作,从一名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变成了志愿服务的专职工作者。
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到来,东四街道成为了“双奥社区”,而霍晓阳也在2020年经组织选调,到北京冬奥组委志愿者部工作。在参与综合部文秘写作和组织协调等日常工作之外,她还有一项任务,就是协调京冀两地开展城市志愿者工作,培育和建设讲文明、重礼仪、热情高、素质好的城市志愿者队伍。
“从大学期间第一次做志愿者,到现在已经有十五年。梳理起来,我从一名普通的志愿者,成长为志愿团队的负责人,又成长为志愿服务工作者,如今投身到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事业中。我觉得,支撑志愿服务的不仅仅是一腔热情,更多的是一种情怀和信念。”霍晓阳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