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比赛,任子威在半决赛出现意外,这位本赛季这个项目风头最劲的选手被罚下。赛后任子威表现出了大将风度,并没有像某些选手那样,输了就质疑裁判和对手,任子威把失利的原因都归结于自己在技术上的问题。
任子威能有这样的态度,首先是因为他前面比赛滑得非常好,成绩也特别出色,这种时候运动员更能理智看待随后比赛的胜负。另一方面作为闯荡“短道速滑江湖”多年的名将,任子威各种场面都见过了,这样的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也许有的选手在胜负的天平面前依然显得非常脆弱,但大部分运动员都有着较为宽广的胸怀。
与大部分冬奥会项目相比,短道速滑其实是相对“年轻”的项目。起初并没有短道速滑,只有速度滑冰比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道速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加拿大一些速滑选手在训练的时候,会选择在室内冰球场练习,逐渐就演化出了短道速滑运动。短道速滑其实是大道速滑运动员的一个“训练科目”,就像是小品过去是话剧团的教学科目一样,没曾想小品单独“挑班儿”出来演出,反而得到了更好的“收视率”。相对于大道速滑,短道速滑更直接——速度滑冰是与时间赛跑,短道速滑则是与对手竞争。
可以说短道速滑是冬奥会仅次于冰球比赛对抗性最强的项目。由于场地较小,在弯道的时候,选手们需要第一时间抢占有利位置,所以会不断发生“摩擦”。每个短道速滑的世界级选手,其智商都应该是非常高,因为在瞬间不是所有人都能有那么超强的判断力。在光滑的冰面上竞速,加之在弯道竞争非常激烈,短道速滑比赛难免会发生碰撞,而碰撞就要追究谁是第一“责任人”。所以,短道速滑比赛又可说是冬奥会犯规最多的项目。裁判在比赛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的判罚往往会确定比赛的最终结果。不是由运动员在场上直接决定胜负,这就使得短道速滑比赛争议不断——很多判罚在观众看来实在是“模棱两可”,于是每每在大赛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各国体育迷的“口水战”。这也是短道速滑运动让人诟病的地方,但很难找到解决的办法,因为这项运动的特点是独一无二的。实际上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高科技设备的介入,让裁判员更能准确地判断犯规,但这依然不能浇灭赛后的各种争吵。
这就是短道速滑运动,不喜欢它的人,总会说这项运动过于“勾心斗角”、过于依赖裁判。但喜欢它的人却“爱不释手”,它的魅力就是惊险、刺激,没有一项运动比短道速滑更难预测,因为谁也不能预知意外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就像一些食品,一部分人会觉得闻着“不是味儿”,可更多的人会说“吃着真香”。
□本报记者 段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