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昌平旧城:几多迁徙 文脉不衰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2年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昌平旧城:几多迁徙 文脉不衰

 

北京昌平在秦汉时已有县名,真的是古县。在京郊中,昌平最先由县升区。

昌平历史上有过许多辉煌,明代曾由县升州,下辖密云、怀柔、顺义几个县。州治设在永安城,即现在的昌平城区。明代之前,昌平县城并不在此地,而是经历过多次辗转迁徙……

秦汉时就有了昌平县

昌平县名始见于汉,这是《昌平山水记》的说法。而《汉书》则说,秦时上谷郡有15个县,昌平为其一。秦汉时有了昌平县,堪称古矣。

汉代王莽篡权后,曾一度叫过长昌县。昌平县治最初在“沙河店迤东,上下东郭二村之西”,如今昌平区的百善镇还有上东廓村、下东廓村。郭即外城墙,光绪《昌平州志》并说,“村名东郭盖因城而得名也”,所以最初的城堡被称为昌平故城。两千多年过去,现今两村附近城墙遗迹皆无。

之后朝代更迭,行政区划多变,县名也在变化,影响到昌平县治几次搬家。南北朝时期几次调整,唐代又搬到了军都故城,即现今的土城村。五代时期的后唐,曾迁到曹房庵,就是现今的朝凤庵村,在昌平城中心附近,现为城北街道办事处所辖,有公交345路快车总站,只是古迹已无。

后晋时又恢复了昌平县名。县治迁徙至白浮图城。白浮图城是古名,而改称昌平县城。直到明朝,县治向东8里迁往现在的城区,建起城堡,称为永安城,并升县为州。

昌平县城虽然迁走,而人们还习惯称这里为老县城,改为旧县村,现今仍为城区范围,属城南街道管辖。

古城寺庙众多

追寻着昌平县城的迁徙,多次可看到狄梁公祠,这是为狄仁杰而建的。我很早就看过狄仁杰断案的故事,尤其电视剧的热播,更是家喻户晓。所以,一到旧县村,便急切打探狄梁公祠、古城遗址。旧县古物众多,寺庙就有13座:老爷庙、财神庙、三清观、小武帝庙、城隍庙、观音台庙、文昌庙、火神庙、木铃庵、龙王庙、七神庙、梁公庙。老爷庙有两座,分别供奉着关老爷和岳老爷。关老爷庙是大寺庙,曾为村大队部办公所用。

来到村西北,有条进村路,这里是当年北城门外。这片地方就是狄梁公祠,即梁公庙。祠有三进院落,面积很大,并比画出四置。现在这片区域为一个公司使用。旧址西侧有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狄仁杰在任时,深得百姓爱戴。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记下一个细节:有老媪儿子被虎所食,前来状告。狄仁杰亲笔檄文诉之于神。第二天老虎来到衙门前,匍匐阶下伏法。祠前曾有一倒卧古木,状如伏法之虎。元代《析津志辑佚》中也有“祭神捕虎”的记载,可见故事已广为传颂。狄仁杰地方为官,执政为民,殚精竭虑,已近神化。

因此,各地多有狄仁杰祠庙。这座狄梁公祠始建于唐朝,几部志书都有记载。元大德年间重建时,有碑文《重修狄梁公祠记》,上面写着:“北门外旧有唐狄梁公废祠,不知始建于何代”。元人宋渤撰写碑文时,掌握的信息较准,没写祠建于唐朝,这就留出大片空白。存在两种可能:唐代,祠没建在县治,那时还在军都故城;祠随城迁,建在城外,即使后晋至元朝,祠也历经三四百年,一片瓦砾了。祠在明朝正统年间重修,清代乾隆三十八年(1773)再次重修,可见历朝都极为重视这样一位人物。

宋渤的碑文概括了狄仁杰的一生:宫廷重臣,坚守忠言;各地为官,多有颂德;本地为官,任河北道行军元帅,造福一方,“有大恩德于燕赵,岂直昌平哉!”人们多有怀念,引来众多崇拜者。狄梁公祠“香火特盛”,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中有描写,每年四月初一,盛况空前,如同庙会,“二三百里内人至者肩摩踵接”。而眼前,一片皆空,片瓦无存,更无论当年的古木,只能从文字中去体会当年的景象。目前,元代石碑已移进昌平公园的石刻园内收藏。

城东曾有刘谏议祠,也很有影响。祠主人是刘蕡,昌平人,被“举贤良方正”,在回答执政理念时,指斥宦官而遭嫉恨,终诬以罪,被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柳州。唐昭宗李晔登基后,肯定了当年刘蕡剪除阉党的精辟论述,追认刘蕡为谏议大夫,谥文节,封昌平侯。司户有如村官,与在皇宫谋划天下,有着天壤之别。刘谏议祠建于元代,“在旧县东”,明代弘治年间随城而迁,移建到了永安城儒学内。明崇祯时,董其昌为其撰写了碑文,“以风策士”,教育后人。祠早已塌毁,遗迹无存。有幸志书中有记载,留下曾经的拥有。

古树见证历史文脉

昌平旧县城的13座祠庙如今所剩无几,来到旧县小学,这里是七神庙,现称七圣庙旧址,20世纪70年代已拆除。旧县幼儿园是老爷庙,也称关公庙,20世纪80年代拆除。现在园中有一楸树,此树种在京城少见,更为难得的是,每年春末,树上开出粉白色的花,十分好看。树龄多久,无人知晓,而楸树是北方较硬树种,生长缓慢,长得粗壮,年代不会近。树身上有古树的标牌。与楸树相邻的一棵杨树长得也是不俗,树干粗,且挺拔,笔直高大,木质若坚硬,一定是栋梁之材。这棵杨树是1931年栽的,已有几十年历史了。

当然,最古老的还是村南的那棵国槐,有着上千年历史,四五个人也抱不过来。年代太久,树身已空,都被堵上,加以保护。树冠并不是原有那样大,有干枯树杈已被锯掉,更显树干之粗,上面鼓起异样。历经这么多年变化,此树还能健在,实在不易。这是古城的见证者,弥足珍贵。看着古树,众人多发感慨,有人爱惜有加说,要施些肥,长得更好。我说,古树生长千年,已经适应,若改变环境,好心可能办成坏事。

国槐树下观音庵,就是观音台庙,不大,仅一楹,被树冠荫护着,现经修葺,地基还是旧石。庵在村里很有影响。当地人说,村里有几件事。有家媳妇总怀不上,怀上又流产了。那年烧了头炷香后,果然有了。另一家的小孩儿生来患病,一个月便夭折了,媳妇也去了观音庵,当年就怀上了。现在人都健在。我说,人有了信仰,精神有了寄托,心情便会熨贴,好事自然来了。旁边有着千年古槐,也极有灵性,不仅护着庵寺,也佑护着全村人。

走向城东,这里种满庄稼。这应是当年的古街,古城有着三街六巷。如此规模的城堡,定然有过辉煌。再向东,便是城边。城外有河道,已干枯,水从北面虎峪流过来,称为虎峪河。这里地势低,那片黄土堆便显得高,有两米多。这还不是城墙,是地基,习惯称为土坎。紧临河道,城的选址,地基一定要高。上面种着庄稼,边侧长满荆棘杂草,黄土墙多被遮挡。要是冬天来,就能看清黄土坎了。我想,这样也好,满是绿色,照出的片子色彩不单调。

西面城墙没这样高,仅存1米左右,却有上百米长。这便是古城的全部了。站在城的西北角观望,古城建得不是横平竖直,总要有些形状变化,旧县城西南角缺一块,东南角也缺一块,像个凸字。

旧县是古城,建于何年,并无确切记载,能知的是,五代时期,昌平县治迁来之前便有了城堡。写有《帝京景物略》的刘侗、于奕正,曾看到路边有着唐代贞观年间的石幢,上刻梵文。城西废弃寺庙,有断裂的石幢,上有“唐玄奘手书”字迹。唐玄奘,经西域取经的高僧,能题写经幢,可见古城在唐时有着特殊地位。虽然此地距唐朝都城遥远,却有着重量级的乡贤名宦,有着高僧手书,不禁令人想起古城的名字,浮图指和尚或塔,称为白浮图城,是否与这里的佛教文化之盛有关。这些不仅证明着古城起码建于唐代,石幢上镌刻的梵文,还是古城与各地文化往来与交融的见证。

主讲人介绍:

高文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艺术档案学会文化艺术合作交流专委会副会长,电影编剧等。出版《密云城堡踏勘》《延庆城堡寻踪》《昌平关城探访》《京都志趣》等专著,及散文、随笔、报告文学集、传记文学等十余部。

□主讲人:高文瑞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