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群山之间的涞源国家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远观起来苍茫壮阔,蜿蜒起伏。该项目是为中国冰雪运动健儿更好地备战北京2022年冬奥会,倾力打造的3个国家级冰雪运动训练基地之一。而这样一个创下多项世界第一、填补多项国内空白的超级工程,却是由中铁十六局集团一群平均年龄仅有30岁的年轻团队,用407天创造出的奇迹。
压力即是责任
涞源国家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于2019年底开工,包含6个训练跳台、1个风洞实验室、造雪系统、缆车系统及市政工程等6项内容。该基地投入使用后,将结束国家跳台滑雪运动员长期远赴国外训练的历史,实现四季训练需求,为提升竞技水平提供场地保障。
虽然在高速铁路、深水桥梁、轨道交通等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面对这个未知领域,中铁十六局项目团队还是有些不知所措。不仅没先例可参照、没经验可借鉴,还面对着捉襟见肘的工期压力。
“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耽误不起!”这条悬挂在项目部驻地的标语,格外醒目。
“把这样光荣艰巨的任务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没有任何退路,只有咬紧牙关,用行动证明实力!铁道兵的队伍走到哪里都是一面旗帜!”项目负责人张拥法为大家鼓劲。
项目管理团队成员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机会,跑步进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施工生产,7天完成驻地临建,10天打通1.8公里施工通道,成为保定市首个复工复产项目,为迅速展开大干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破解难题
涞源滑雪跳台同崇礼滑雪跳台“雪如意”类似,均由助滑道、着陆坡、停止区3个部分组成。运动员脚着特制滑雪板,沿着跳台的倾斜助滑道下滑,借助速度和弹跳力跃入空中,飞行约四五秒后,落在着陆坡上。
“基地建造的初衷,就是让运动员更熟悉‘雪如意’赛道,助力国家跳台滑雪队备战北京冬奥会。”该项目总工程师徐国正说,赛道在设计中结合了当地独特的山体条件,让崇礼滑雪跳台“雪如意”的两条赛道按照1∶1的比例在此重现。
一个用于竞技赛场,一个用于训练场,看似区别不大。但对建设者而言,两者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崇礼滑雪跳台“雪如意”着陆坡采用的是钢混结构施工,悬浮于空中,而涞源滑雪跳台采用的是土方填筑施工。这不仅是国内首例,也是世界首例。
土方填筑相比钢架构拼装,硬度要差一些,且受地震、水土流失等外力因素影响会更多一些。如何保证着陆坡的稳定性呢?
项目团队会同清华大学设计院反复研讨,最终敲定施工方案。以分层填筑土方分层压实并配合锚杆注浆、格构梁骨架、坡面砼方式施工,同时增加新型变截面锚杆加固与智能监测及预警系统,随时掌握土体稳定性情况。
该方案不仅有效加固了土体,保证土方填筑的稳定性,达到设计的沉降要求,而且采用的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也得到了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的一致认可。
这也是国内乃至世界首次,将高铁施工技术应用于高山滑雪跳台工程施工。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同北方工业大学开展系列科研合作,探索跳台大坡度超高填方及智能预警系统施工技术应用及推广,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实干创造实绩
涞源国家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风洞实验室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首个供跳台滑雪运动员使用的训练专用实验室,能够以目前世界最先进的跳台滑雪训练方法——风洞测试,帮助运动员更快、更精准地改进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绩。
在这座高17米、长40米、宽21米的建筑空间内,涉及土建施工、水暖管道铺设、机电安装、钢结构拼装、设备调试等多个环节交叉作业。材料堆放空间不足,机械设备作业受限,几乎每个环节都是卡脖子工程。
“晚上睡不着觉、头发大把大把的掉,最高峰的时候,我们一天开过7次现场协调会,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刻骨铭心!”项目党支部书记籍春雷感叹。强者越挫越勇,弱者逢败弥伤。项目团队犹如打了鸡血一般,多次迎难而上,多次组织技术攻关,白天跑设计院、勘测施工现场,晚上研究图纸钻研方案,通宵达旦却激情满满。
风洞施工中,项目团队确定了先建筑、后安装,先外后内的施工顺序,采用平行作业、流水作业和交叉作业相结合的方法展开施工。他们严格划分平行作业区域,逐项排除交叉施工制约因素,将节点精确卡控到每一天、每小时、每分钟。
从零经验到创新驱动的领跑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中铁十六局建设者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为此,国家体育总局现场为项目团队颁发“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并在感谢信中称赞:“该工程实现了中国自主设计、自主建设现代化跳台零的突破,不仅凝聚着央企之于国家的责任与使命,也彰显着中国人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
□本报记者 石海芹 通讯员 赵志强 黄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