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光华里危旧楼房改建后迎“新生”
冬至清晨 “将小爱”为户外劳动者送饺子
“以赛促学”练精兵
昌平首单外籍人才薪酬便利化购汇业务落地
留白增绿 补足回天地区生态短板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12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首个危旧楼房改建试点项目明年2月建设完成
光华里危旧楼房改建后迎“新生”

 

斑驳的外墙、脱落的墙皮、能听到隔壁说话声的“漏音”墙板……这就是很多危旧楼房的真实写照。记者近日获悉,作为北京首个危旧楼房改建试点项目的光华里5号楼、6号楼,将于2022年2月完成建设,老住户们明年春天就将重返“家园”,住上新房。另一个本市危旧楼房改建试点项目——朝阳区劲松一区114号楼将于2021年底前拆除完毕,2023年重建完成。

探索多方参与老旧小区整治新思路

位于CBD地区的光华里5号楼、6号楼上世纪50年代建造,楼体没有钢筋,是用木板、秫秸搭建起来的。“根据房屋结构综合安全性鉴定标准,5号楼、6号楼结构安全性不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能力严重不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和北京市地方标准的抗震能力要求,存在极大的居住风险和安全隐患。”朝阳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说。

危旧楼房改建是城市更新的一种新方式,也是为民服务的一种举措。2020年底,光华里5号楼、6号楼开始拆除,今年3月17日正式开工建设,以改建并适当增加面积的方式进行改造,居民进行原地安置,同时将原有合居住户拆分,为其增加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目前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工程。“改建后的5、6号楼,将采用三层钢结构坡屋面住宅楼,在外墙、屋面、地面增加保温层,采用节能型门窗,抗震设防裂度8度,屋面防水等级2级。”该负责人介绍。

此外,该项目改造前期,朝阳区住建委、首开集团以及建外街道、光华里社区组成宣传动员组,80多次入户宣传改造政策,做好群众工作。同时,改建工程的主要成本由属地政府和产权方首开集团承担。

“党建引领、居民参与、社会资本参与和社区综合治理,为探索多方参与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模式。”朝阳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说。

改建成本四方共担

“听说老楼要正式启动楼体拆除,特意跑回来看看。”一大早,老住户陈学平特意赶回劲松,看看自己住了42年的老房子。

12月初,朝阳区劲松一区114号楼正式启动原有楼体拆除,朝阳区又一栋老楼将通过改建方式迎来新生。

“这是当年试点建设的框架轻板实验楼,”朝阳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也曾考虑过对老楼进行改造,但由于轻质预制板不具备抗震加固条件,114号楼便成为劲松一区仅剩的一栋未经改造的老楼。

对于楼内的66户居民来说,这座老楼的“不牢靠”带来种种生活困扰:不到20厘米的外墙板厚度让这里即便安装一个空调室外机支架都要小心谨慎,建筑内部也是多处破损、墙皮开裂脱落、室内漏水严重。如何改善居民生活环境?2020年7月,本市出台《关于开展危旧楼房改建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在遵循区域总量平衡、户数不增加的原则下,简易住宅楼和经鉴定没有加固价值的危旧楼房可通过拆除重建方式提升使用功能。在获得所有居民的初步同意后,劲松一区114号楼被纳入危旧楼房改建试点。

根据设计,改建后的老楼户型得到了极大优化,卫生间和厨房使用面积都有所增加,平均每户建筑面积增加6平方米左右。同时,每个单元楼将增建一部电梯,解决老年人“下楼难”。

“新楼的设计方案几次征求过居民的意见,建设方也根据意见进行了几次方案调整,我们大伙儿都挺满意的。”陈学平说。

改建项目谁来出钱?这是解题的关键。《关于开展危旧楼房改建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成本共担”模式,改建资金由政府、产权单位、居民等多主体筹集。劲松一区114号楼的改建,也采取了政府、产权单位、社会资本、居民四方共担模式。

据了解,114号楼预计将于2021年底前拆除完毕,2023年重建完成。

明年为老小区安装170部电梯

给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成为不少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期盼。据悉,2021年,朝阳区来广营朝来绿色家园、南磨房紫南家园、垡头北里社区等多个小区成功加装电梯,总数共计167部,完工数量全市排名第一。同时,还有110部新开工电梯加装工程,98部电梯正在实施,将在2022年陆续完工。

“考虑到老旧小区老人较多,我们在许多电梯内还安装了无障碍设施,部分电梯加长到可以放进担架,以应对可能发生突发疾病时的急救。同时,许多电梯里还安装了‘电动车禁入轿厢’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并报警拒载电动车。”朝阳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说,2022年,加装电梯开工130部,完工170部,为更多群众解决上下楼困难问题。

光华里5、6号楼,劲松一区114号楼只是朝阳区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有利于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还有利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朝阳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 孙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