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西香山脚下,长眠着数十位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仁人志士。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变法”先驱者梁启超先生便安葬于此。一个秋雨绵绵之日,我慕名前去凭吊。
梁启超墓园位于北京植物园内,按照导游牌所指引的路线前行,20分钟便来到一座绿树掩映着的墓园。只见门前竖立着三座白色石碑。左边两块分别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梁启超墓”和“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启超墓”,右边一块是“梁启超墓园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1873年2月23日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军人物。1898年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清朝灭亡后回国,曾出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晚年著书立说,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支持“五·四运动”,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1929年1月19日在协和医院去世,安葬于北京香山脚下。
梁启超墓园由梁启超之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设计。其坐北朝南,背倚青山,四周环围矮石墙,园内栽满松柏。
秋雨中的墓园显得格外的清凉与幽静。沿着苍松翠柏间的甬路步入其中,心情便被一派肃穆与寂静所感染,不由得放轻了脚步。
前行几十米,便来到梁启超墓前。这是梁启超及其夫人李惠仙的合葬墓,置于平台之上,整体建筑呈长方形。拾阶而上,见墓前立着“凸”字形墓碑,碑的阳面镌刻着“先考任公府君暨先妣李太夫人墓”十四个大字。碑的阴面刻有“中华民国二十年十月,男梁思成、思永、思忠、思达、思礼,女适周、思顺、思庄、思懿、思宁,媳林徽音、李福曼,孙女任孙敬立”。
碑前置有供台,两侧各有一段带雕饰的直角形衬墙。墓碑、墓顶及供台衬墙,均为土黄色花岗岩雕筑而成,前后连接,浑然一体,庄重而朴实。墓碑没有碑文,也没有任何表明墓主生平事迹的文字,这是按梁启超生前遗愿所为。梁公曾嘱咐其子女:“将来行葬礼时,可立一小碑于墓前,题新会某某,夫人某某之墓,碑阴记我籍贯及汝母生卒,子女及婿、妇名氏、孙及外孙名,其他浮词不用。”由此可见梁公的谦逊与淡然。
梁先生的墓并不恢宏,但却庄严、肃穆、大气。在这秋雨霏霏之中,凭吊于此,不由得想起先生那篇著名的《少年中国说》,其文辞酣畅淋漓、热情奔放,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和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梁先生一生,最喜爱少年,他憧憬中国就是一位翩翩少年,如旭日之升,前途未可限量!他自己也以少年中国之少年自况,日日图新,否定旧我,至死不渝。其爱国之情,令人称道。
梁启超墓园实为梁氏家族墓,因为这里还长眠着多位家族成员。
在梁启超墓前甬道东侧,长眠着梁启超七弟梁启雄和其子梁思乾。梁启雄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古典文学家,造诣精深。他与长兄梁启超情重姜肱,去世后愿陪伴于长兄左右。甬道西侧长眠着梁启超三子梁思忠,他曾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参加过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五子梁思礼,系中国航天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墓碑以“云台之上”为主题意向设计,由阶梯状碑座、碑体和方形献台组成,蕴含了他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三女梁思庄,系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其墓碑的碑座为八册巨书石雕,设计颇具匠心,颇有寓意。
梁氏家族名人辈出。凭吊于此,一种崇敬,一种缅怀。在这绵绵的秋雨中,追忆先贤,回顾历史,细细品味梁启超先生那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可谓寓意深远,富有激励之情!
小贴士:
乘车:318、360、505、563、698、932路到北京植物园站。有轨电车西郊线到植物园站。入园后走东环路,按指示牌而行。
自驾:四环路从四海桥出,走北坞村路—闵庄路—旱河路,至香泉环岛停车场,西行300米到北京植物园。
□户力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