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可以出京办案了。早上6点出发,一路驱车900多公里,来到河南省项城市的一个小村庄,为这家人办完了司法救助申请手续已是夜色阑珊,我们还要再走100多公里的县道赶到驻马店。看来今天真的是做到‘日行一千’了。”9月14日,海淀区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庭党支部书记、信访办主任王志勇更新了朋友圈。
提起信访工作,这是令很多人头疼的问题。2010年,王志勇开始在法院从事信访工作,当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正是在这个岗位上,使他找回了自己的初心。11年来,王志勇走遍了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190多个市县,办结了1000多件陈年积案,他用心、用情、用行动为当事人带去法律的公平正义和温暖。而他也一步步成长起来,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全国法院先进个人等荣誉,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蜕变。
披荆斩棘
寻回内心深处的初心
回想起11年前刚被调入信访工作岗位的情形,王志勇坦言:“那个阶段可以称得上是我人生的低谷期,作为一名刑事诉讼专业的研究生,科班出身的我却被安排在信访部门。”当时的境况,一度让王志勇很郁闷:是被负能量侵蚀而浑浑噩噩?还是主动出击,开拓出一条新路?王志勇选择了后者。
2010年,正好赶上全国清理信访积案行动。往常办理信访案件都是采用“转办制”——哪办的转回哪去,但结果并不理想。面对现状,原本就是法官出身的王志勇开始了思考:将“转办制”变为“专办制”,不再做“第二传达室”,而是亲自办案。在征得领导同意后,他决定跟这些陈年的信访案件“死磕”。这个看似被迫“无奈”的办法,最后证明是一个很好的“创新”,为王志勇打开了一扇联系群众、为人民办实事的大门,让他重新点燃斗志的同时,也实现了涅槃重生。
不到3个月的时间,王志勇和部门同事就把领导安排的100多件陈年信访积案全部办结。“说实话,当时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尤其是当信访人的问题解决后,他们握着我的手表达谢意的那一瞬间,我心中也是百感交集,久久不能平静。”王志勇说。
从此,王志勇开始了“卷起裤腿走访”的工作状态。为了查清农民工讨薪串案的真实情况,他顶着40摄氏度的烈日,4天3夜穿越5个省,走访了十几个区县乡村,寻找到了21名农民工了解案件情况;他曾经坐了2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和8个小时的汽车,冒着连绵不绝的山雨赶到四川万源大山深处进行司法救助;他也曾辗转800多公里,穿越崎岖乡间土路,化解信访矛盾……他办案的脚步永远在路上。
四步工作法
啃下信访案件“硬骨头”
“我们接手的案件很多都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解决不了的案件,几乎都经历了一审、二审、再审审查,甚至是检察监督程序。可以说都是一个个‘硬骨头’案件,所以在办理这些案件的时候,需要我们有坚定的内心。”王志勇说。
经过多年信访工作的历练,王志勇总结了四步工作法:第一步用心倾听;第二步拉近距离;第三步破除幻想;第四步指明出路。
“上访人都有自己的认知逻辑,多年的积怨常常让他们陷入一种钻牛角尖的状态,这种情况下,信访人常常会幻想出很多不合理的诉求。这时,破除幻想之后就要给信访人一个合理的替代方式。”王志勇说,“否则信访人在精神方面可能受不了。就像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演绎的那样,虽然信访人的诉求不合理,但这是他多年坚持的精神支柱,突然抽走了,整个人就有垮掉的危险。”
王志勇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案子。李女士在上世纪90年代,原本在北京工作,但她一直想回老家湖南工作。而正好老家有一位职工想到北京工作。经过单位同意后,两人进行了工作互换。然而两年后,李女士反悔了,一纸诉状告到了法院,法院并没有支持她的主张。“于是,李女士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信访,我见到她时,李女士已经是一位68岁的老人了。谈话中,李女士坚定地对我说,根本不存在互调这回事儿,根本就没有这个人。如果真有这个人,我就不上访了。”王志勇回忆道。回到北京之后,王志勇就联系了李女士原单位,确实没找到这人。于是,王志勇就到李女士的湖南老家走访寻找,终于找到了当事人。
见到当事人后,王志勇录制了视频,之后再次踏进了信访人李女士的家。做好一系列铺垫后,他拿出手机给李女士观看了视频。“当时李女士的情绪就有点激动,我赶紧给李女士提出了一个合理的建议:息诉罢访的同时,我们会帮助您办理退休手续,让您能安享晚年。”经过王志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李女士接受了他的建议。拿到退休证那一刻,李女士激动地对王志勇说:“感谢王法官,我亲儿子也不过如此了。”
每一个信访案件都是一个新的关卡,王志勇总能找到那个最佳的“解点”,勇往直前,不断破关。
坚守初心
一路解忧一路播撒爱心
如今,王志勇脚下的路走得越来越坚定、越来越有激情。他负责信访工作的同时还负责海淀法院的司法救助工作,在为民解忧的路上,他一路播撒着爱心。“用尊重、爱心打开信访人的心结,才能让他们真正信服法律,感受到法律的温度。”王志勇说。
在办理司法救助的过程中,王志勇认识了甘肃的一对姐弟俩。“这对姐弟的母亲在北京工作期间发生了交通事故,但因被执行人没有履行能力,赔偿金一直没有到位。被害人除了有这对姐弟需要抚养之外,还有年迈多病的父母需要赡养。小女孩当时上高三,非常爱学习,父亲每月给她100元钱生活费,生活相对比较困难,而弟弟则早早的辍学了。我们了解到情况后,为姐弟两人申请了司法救助。”王志勇说。考虑到女孩今后的学习,王志勇和同事商量后决定:不一次性把司法救助款给小女孩,而是采用分期给予方法,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女孩的生活,又确保了她大学的费用。现在这名小姑娘已经顺利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大专,弟弟也参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在帮助这对姐弟时,王志勇将媳妇怀孕时穿不了的衣服寄给小女孩。没想到,没过多久他就收到了两双小孩子的小布鞋。原来这是小女孩让奶奶做的。“收到鞋子的时候,我心中真的很感动。”王志勇说,“回想战争年代,红军穿着群众缝制的布鞋解放了全中国。对比现在,只要我们切实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实事,人民同样也会回馈给我们满满的信任和深深的情谊。”
如今,鞋子陈列在海淀法院,激励着每一个人。今年,王志勇还加入了北京市总工会法律服务中心组建的“劳模服务团”,加入了为职工法律服务的队伍。“不管在哪里,我的身份一直不会变,用自己的行动让更多人感受到法律的温度。”王志勇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杨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