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征稿启事
老陈买药记
打开童年的“老照片”
青春之歌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2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开童年的“老照片”
——读《会唱歌的火炉》
 

“我的童年,是在大兴安岭的山野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雪花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拉开了帷幕……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读到这段文字,读者不免也会想起自己的小时候,想起那些深藏在脑海中的人和事。那么,名家笔下的小时候是怎样的?《会唱歌的火炉》这本书,打开了一个时代的童年“老照片”,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中最为明亮的画面。

此书作者为茅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她以优美至极的散文格式,讲述了自己在大兴安岭北极村一带成长的北方童年。分为“蚊香中的往事”“灯祭”“采山的人们”“撕日历的日子”四个部分,描写了伐林小调、家具的眼睛、邻里间的围栏、暮色下的炊烟、家常豆腐与五花山下收土豆的人等,尤其是火炉、失传的农具及北极光等北方特色浓郁的生活细节,文字细腻写实、真情流露,让人又新鲜又感慨。

“我们小时候……”长辈对孩子如是说。接下去,他们会讲起他们各自的童年……迟子建讲述:“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气温,一个“拉”字说明了柴木的难得。柴火在火炉中噼噼啪啪燃烧,她觉得那声音就是歌声——火炉在唱歌。那歌声让她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迟子建说,火炉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她心中永远不会消逝。

有年夏天,她从山村步行到县城,看了场电影《沙家浜》。里面的人物对话时,咿咿呀呀地唱,所以认定沙家浜那地方的人,说话要唱着说。回到家后,她问父亲:“电影里那个唱着说话的地方在哪儿?”全家人都笑了。几十年过去了,她还抱有童年的幻想,希望在这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群人,唱着说话。不论他们唱出的是悲歌还是喜歌,无疑都是满怀诗意的。

春天往农田运粪肥,夏天铲地、拉犁杖,秋天起土豆,冬季拉烧柴,这些是作者童年做过的季节性的活计。小活儿更多得数不过来了,劈柴挑水、喂猪喂鸡、洗衣做饭、糊窗缝、扫院子等。做这些看似枯燥的活儿时,也有浪漫的事情发生。夏季铲地,在野地采酸浆解渴时,顺便会采一把野花,回家栽在罐头瓶里,照亮居室。劈柴时,松木桦子里劈出肥美的白虫子,捉住它喂给鸡吃。鸡再看你时,眼神都是温柔的了。

其实,生长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都感同身受,大多数人没有繁华似锦的童年。我们常见的炊烟,在迟子建的笔下充满了灵性。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后,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飘渺。无云的天气中,它们就是空中的云朵;而有云的日子,它们就是云的长裙下飘逸着的流苏。

房屋冷、炊烟暖,一冷一暖,将小镇宁静平和的生活气氛完美地烘托出来了。所以,毕飞宇说:如果你的启蒙老师是大自然,你的一生都将幸运。书中的篇章,写作时间不同,但它们却有一个清晰的指向,那就是童年。童年的光影,在心中从未暗淡过,因为它是生命中最明亮的部分。翻开此书,如同翻看一本珍贵的童年老照片:虽已泛黄,或者折了角,但是童年印象,即使只是吉光片羽,却依旧隽永而清新。

□甘武进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