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征稿启事
“炉火先生”
深深的海 浅浅地说
心养廉 行为正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1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深的海 浅浅地说
——读汪品先《深海浅说》
 

“我们中国人一直在海上吃亏,非常需要唤醒国人的海洋意识。”说出这句话的,便是《深海浅说》的作者,中科院院士汪品先。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经在网站关注了先生很久,是其百万粉丝中微不足道的一员。听先生讲加勒比海盗、讲百慕大三角、讲马里亚纳海沟,海洋的丰富与传奇总让我心驰神往。

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先生已是耄耋之年,却坚持参与“深海勇士”号西沙载人深潜航次,9天内连续三次下潜南海,最深达到海下1410米。这在常人眼里是奇迹般的壮举,他却只是一笑置之。那些大风大浪、剧烈的颠簸比起深海里的缤纷多彩,实在是无足轻重。

想来,正是无数如此可爱而虔诚的科研工作者的前赴后继、呕心沥血,才让深海里的传说与神话都归于科学的解答,把海怪打回原形,让人们摆脱愚昧,破除封建迷信,拥有足够的智慧去正确、客观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享受科技创造出的幸福生活。

先生治学很是严谨,他曾说,“我们搞地质的人,你不上山下海,你光是看地图那怎么行啊。”这本书便是集他十多年的科普讲座之大成。他认为,“搞科学就是要尽量浅显易懂”,所以《深海浅说》是先生以院士的水准高屋建瓴,通过小说的笔调对知识进行抽丝剥茧,重新织出的锦绣华章。它打破学科与专业的壁垒,把慈祥与亲切藏在字里行间,赋予生冷的术语以温度,使它与读者的理解能力接壤,成全了高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深海对普通人而言,不再深不可测。

先生从人类对海洋的早期探索开始,一直写到最新的深海探测技术,将深海迷人而又玄妙的一面展现了出来。原来,海底不是密封的,而是漏的,喷出的高温热液如黑烟囱般伫立在海底;原来,看似平静的海底也有地震、滑坡、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原来,深海是地球藏在岁月底层的档案,钻探则是打开它的钥匙,让人知道五千万年前居然有亚热带的绿萍漂浮在北冰洋上、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恐龙灭绝学说也因钻探得到了证据支撑;原来,在暗无天日的深海,还有生机勃勃的第二生物圈,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在化学元素表里有光食物链靠的是氧,黑暗食物链靠的是硫;在能源产生的物理机制上,有光食物链靠的是太阳内部的核聚变,黑暗食物链靠的是地球内部的核裂变。”造物的神奇与巧妙让人叹为观止。

在书中第八章“无风也起浪”中,作者深入阐述了人类对深海权益的争夺,人类与海洋在命运上的联系。“深海才是地球表面的主体,但是深海又是我们在地球上了解最少的部分”,打破人类中心论对我们认知尺度的限制,以保护和合作的姿态重新与海洋缔结友谊的盟约,我们才能在其中找到新的机遇,让湿润的海风吹入根深蒂固的大陆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发展状态,关系国家兴衰安危”,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伟大复兴意义深远的一步。随着深海里诸多宝藏的开发,海洋经济的中心也渐渐由海面的渔业、运输业等,向海底的油气资源转移。赢得海洋科学的主动权,在资源愈发短缺的时代,其意义不断被凸显。

如果说,《海底两万里》通过瑰丽的想象让无数人对海洋产生了好奇,《深海浅说》则是通过深入浅出的科普,激发出人们“上下而求索”的探秘、解密的愿望。那深邃的黑暗,那惊艳的冷泉和珊瑚林,不会亏待每一位陆地上的来客。

心怀大海的人,必将得到大海的祝福与礼遇,拥有大洋的胸怀与气度。汪品先院士如是,合上《深海浅说》后,你我也如是。

□仇士鹏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