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北京中国画院成立,齐白石任名誉院长,而担任首任院长的便是叶恭绰。
1881年11月24日在北京米市胡同,叶恭绰开启了他的“斜杠”人生。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叶恭绰是近代交通事业和交通教育事业的先驱;也是博古好雅又具有家国情怀的鉴藏家,一生致力于文物的收藏与保护事业;他还是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推动者。
11月12日,北京画院策划推出“纪念叶恭绰诞辰140周年:衣被天下谁识恩——叶恭绰的书画·交游·鉴藏”专题展。展览汇聚叶恭绰书画、信札以及曾经鉴藏的文物近百件套,从“艺术人生”“画坛友朋”“书画鉴藏”三个角度,向广大观众介绍这位不平凡的文化大家。
书画俱佳聚画坛友朋
作为一位通古晓今的学者、才学非凡的诗人,叶恭绰在祖父的熏陶下,四岁时即受启蒙开始读四书,五六岁即会作诗,“衣被满天下,谁能识其恩。一朝功成去,飘然遗蜕存。”便出自叶恭绰十五岁时的诗作《茧》。除了文史方面的熏陶,“书画传家”的家风也深深影响了叶恭绰。本次展览通过叶恭绰和其祖父叶衍兰的书画作品及相关文献,向观众展示叶恭绰深厚的文学修养及书画面貌。展品《清代学者像传》《历代名人像传》是叶恭绰与叶衍兰合作编绘的作品,被学界誉为研究清代文化学史的必读之作,由于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此次展览中面世,极为难得。被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松柏图》是叶恭绰绘画代表作品。松柏在中国传统文人眼里象征健康长寿,有着坚强不屈的美好寓意,作品里松柏枝叶工整且风姿绰约,秀劲隽上。叶恭绰的作品多以文人偏爱的竹石松兰为题,追求传统典雅清丽的意趣;他的书法则用笔苍劲浑厚,不仅体现出较深的书法造诣,也为观众展现了他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与感悟。“天骨开张,盈寸之字,有寻丈之势。谓非出于异禀,不可得也。”是启功对其书法的评价。
叶恭绰一生交游广泛。他交往的好友涵盖政治、交通、文化、鉴藏等多个领域,包括齐白石、陈师曾、何香凝、徐悲鸿、吴湖帆、张大千、黄般若、梅兰芳、朱启钤等诸多名家。他们之间或书画唱和,或雅集合作,或互通书信,呈现出叶恭绰与近现代美术界好友的艺术交游。在陈师曾的《北京风俗图》中,叶恭绰情感真挚的题跋为观众讲述了二人的友谊。1917年叶恭绰参与组织的京师书画展览会,被陈师曾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名作《读画图》。两人还有一位共同的知己齐白石,展览中专门陈列了叶恭绰致齐白石的信札及祝寿的作品,为观众讲述了北京画院两位院长之间的文人情谊。
一件毛公鼎尽显爱国情
1928年,叶恭绰南下定居上海时结识了吴湖帆,二人数十年诗画酬唱,论文品画。吴湖帆对叶恭绰的书画收藏和创作有重要影响,从此叶恭绰步入家国情怀的收藏之路。
叶恭绰是一位具有民族文化情怀的鉴藏家,一生致力于文物的研究与保护,保护国宝级文物毛公鼎一事便尽显其爱国情怀。毛公鼎是西周青铜器,清道光年间发掘于陕西岐山县,后反复辗转最终落到了叶恭绰的手上。日本人与英国人得到这个消息,也想抢夺这件至宝。为了保护至宝,叶恭绰让侄子叶公超转移毛公鼎,最后日本人为了得到宝物,对叶公超严刑拷打,叶恭绰得知后请人伪造假鼎,骗过日本人,最终留下了毛公鼎。之后为了护卫毛公鼎安全,叶恭绰把宝鼎卖给了上海实业家陈咏仁,直到抗战胜利后,陈咏仁才将宝鼎捐献给国家,不过1948年之后,毛公鼎被运往了台湾,成为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对待收藏,叶恭绰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他希望收藏不止步于个人赏玩,而是通过收藏对中国美术史的书写和发展提供帮助。正如他曾言“余昔收书画,本为拟编《中国美术史》,籍供参考,故标准颇与人殊”。晚年叶恭绰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文物纷纷捐献、售予国家各地的文博机构,此次展览中,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杨维桢《张南轩〈城南杂咏〉》,吉林省博物馆收藏的张见阳《楝亭夜话》,苏州博物馆收藏的傅山、傅眉《甲申册》,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的陈士忠《竹图》等,叶恭绰曾经鉴藏过的书画文物汇聚一堂,以此向公众展示叶恭绰的鉴藏理念及保护文物的家国情怀。
□娄敏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