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这样描述患有“社恐”人群的外貌:戴好帽子、塞上耳机、看着手机,最好再戴一副遮住半张脸的墨镜才敢出门。那么,“社恐”的具体表现又是什么呢?请看这样的描述:小组讨论时不敢与不熟悉的同学交谈,更不敢提出反对意见;路上遇到同事总想回避,不敢大方打招呼;听到手机铃响就恐惧,不敢接听;在街上遇见不太熟的朋友不敢打招呼,坐电梯遇见同事会假装玩手机,最害怕的事情是当众演讲,觉得被人看着时会脸红心跳甚至发抖等。
调查显示,自2016年以来,“社交恐惧”一词的网络检索率便持续攀升,以“社恐”为关键词在豆瓣App检索,相关小组有十余个,排名前三的小组“人际交往障碍”“社恐抱团取暖”“我患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组员累计超过17万人。在微博上,与“社恐”相关的话题已达数百个,如“社恐人群的噩梦”“社恐对人的影响有多大”等,其中不少话题的讨论热度过百万。有调研数据显示,超四成受访者自称“社恐”,认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问题。超五成的受访者表示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和不够自信等。
不过,“社恐”也不是如今才有的现象,这种因为社交障碍导致的一种行为障碍,多发生在各个年代的青少年时期,属于很多人中经常发生的一种阶段性困惑。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强,这种障碍会自动缓解和消除。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感到前所未有的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层层包裹着自身,为此只能以试图逃离这种现状来缓解,而天马行空式的独来独往,沉醉在自身清静世界中的快乐,让不少人忘记了这样一个普遍的真理:人的天性就是社会性,而社会也因为人与人的连接、人与人的互助,才能发展和进步。
其实,“社恐”人群,也不必过分焦虑和恐慌,这或许是极速发展的时代,带给社会的一个新的阶段性课题。很多“社恐”族,并不是医学上所说的社交恐惧症。很多自诩是“社恐”的人,其实是一种主动的生活选择,也就是逃离喧嚣的人群,躲进自己刻意打造的个人安乐窝而独自狂欢。也就是人前沉默,线上狂欢。我就认识好几个这样的人,他们平时与人交往时,看似话不多,甚至有些木讷,谁料想,竟都有自己数量庞大的微信群。他们把对自身对生活的热爱,都转移到网络上去了,甚至成为某个领域的“达人”和高手。
然而,当如此庞大的年轻人给自己贴上“社恐”的标签时,就值得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了。年轻人作为最为活跃的社会群体,如果都一味地以逃离现实、漠视社会的发展、忽略个人的成长为选择,那么不但对这些人的自身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是很大的隐患。因此,有关部门也应及时地为青年群体解决这些问题,扫清他们成长的拦路虎。
我们说,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发展与进步,仅仅地与社会和时代有效地对接,才能最终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而有效的人际沟通也是一个人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前提。远离“社恐”,其实是拥抱了灿烂的人生,逃避社交不应属于奋发有为的青年人。当然,最为紧迫的事情是,不少年轻人网瘾过重,这才是导致“社交恐惧”的首要原因。帮助年轻人走出网络的困局,是当务之急。
□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