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征稿启事
不能忘却的 记忆
我与党旗合张影
一蓑烟雨任平生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1年11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与东坡先生的初见,源于学生时代课本里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时年少,觉得东坡先生的诗词朗朗上口,但并未有太多感触。再后来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了解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一位正直、豪放、旷达的诗人形象跨越千年向我走来。随着年纪渐长、历事渐多,回过头来读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惊艳于那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钦服于作者的豁达与淡然,亦唤起了我对于处世的思考。

苏东坡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中年以后,从北到南,却是接连被贬,直到被贬至遥远的海南岛。就是这跌宕起伏、四海飘零的一生,却被苏东坡过得诗情画意、有滋有味。而“乌台诗案”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苏东坡经历了“乌台诗案”的九死一生,数遭贬谪,却仍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东坡的雨中抒怀,就作于“乌台诗案”发生三年之后的春天。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表达了在人生逆境遭受挫折时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挫折与苦难没有扭曲苏东坡对于人生的自我感悟,也没有弱化他对生活的敏锐洞察。他就像逆流而上的鲑鱼,迎着人生的逆流,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面对沿途风雨、激流与顽石的阻绊,于是便有了“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洒脱,便有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自得。

有人说:“少不读苏轼。因为苏轼的安逸,源于他有到过山巅的自信,看尽人世间的繁华与沧桑;苏轼的人生如梦,源于他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苏轼的满腔愁苦,依托于对儒释道的领悟逐渐化解。若过早选择了安逸,只会让你丧失拼搏努力的斗志。若处世诸事不争,顺其自然,只会让你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但在我看来,却也不尽然。苏东坡四十余载宦海生涯中取得了赫赫政绩,他有丰富的履历、有渊博的学识,但他却没有因跌宕的际遇变得老气横秋、怨天尤人。他始终秉承积极进取、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即便是身处逆境之中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着“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某种平衡,以出世的姿态、入世的精神,活成了一个传奇,渲染成了更为浓烈的积极入世的色彩。在他看来,所有不快与羁绊,皆为匆匆过客,所有无情与落寞,皆为过眼云烟。

少时读苏东坡的诗词,因为本身幼稚且经历简单,未能深解其中之意。如今已近不惑之年,在经历了军营的淬炼、卸甲的难舍、亲人的离世以及现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乃至人生的低谷与挫折之后,似乎开始跟随词人的节奏,慢慢地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境中寻一份云淡风轻,觅一处纯净安然。

面对纷纷扰扰的尘世,面对不可知与不可控的人生际遇,迎来的终究不是虚幻和缥缈,我们会彷徨、我们会悲伤、我们会手足无措、我们亦会顾影自怜。这时的我们,需要以一种必然的心态去面对偶然,以一种坦然的姿态去面对坎坷,以一种超然的境界去看待得失。毕竟,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与其狼狈不堪,不如潇洒从容,与其消沉颓废,不如奋起前行。

入冬,寒意渐浓,然而天边依旧挂着一轮暖阳。迎着阳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李洽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