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前,他主动请缨远赴朝鲜,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与炮手班结下不解之缘,是用榴弹炮击落过敌军飞机的炮兵英雄,他就是中建二局四公司退休职工黄日明。
黄日明老人坐在桌前,头微微前倾,双手颤抖。好半天,他缓慢伸出手指,在桌面上画出一个三角形。“这里……这里……”94岁高龄的老人反复念叨着,把桌子上的眼镜盒和杯子等杂物,放置成一个倒三角形,然后在倒三角形的尾部指指划划,嘴里含糊不清地说着什么。
“是您的阵地?”
“嗯……嗯。”老人点头。
“那当时您的阵地叫什么名字呢?具体的位置在哪儿?比如哪座山?哪条路?”
老人有点茫然,环顾四周,悬在半空的手左左右右地探寻,像要从久远模糊的记忆中寻出一丝清晰的瞬间。最后,他停下来,似乎不确定地用手指着前面某一处,浑浊的眼神突然变得凌锐而锋利,然后用双手比出一个端枪的动作,突然答非所问地大声喊道:“杀!笃笃笃!”年迈的他已然沉浸在当年战斗的情景中。
由于当年受到炮火轰炸,黄日明老人的听力受损,旁人同他讲话有点费力。但重新穿上军装的他宽容地微笑着,侧耳倾听屋子里每个人的话语,努力让佩戴着抗美援朝纪念勋章的自己坐得更加笔挺。
黄日明是蒙古族人,小时候靠给草原上的有钱人放牧为生。冬天冷得受不了时,半夜里把脚插入牛粪里取暖。后来参军,加入了董其武部队。
1951年春天,黄日明自愿跟随23兵团109师进入朝鲜战场。他们日夜行军,到达鸭绿江边,正好赶上江面涨水。“当时呀,冲锋号一吹,班里两个会水的湖南兵就把我给架过去了。在朝鲜战场作战的日子,头顶上的飞机一直盘旋着、吼叫着,一枚枚炸弹接二连三落在我们的据点附近,炸出好几米深的大坑。有的战士整个人直接被炸出的土埋掉,离弹坑远一点的,能挖出来就算得救了。有一次,我听见排长大声呼喊现场的战士们疏散卧倒,谁也不许暴露目标。话还没说完,一颗炸弹落地爆炸,排长当场就牺牲了。”老人讲述完这段经历,低头沉默了许久,颤巍巍抬起又放下的手臂流露出他伤感的情绪。
刚到朝鲜战场时,黄日明是榴弹炮班班长,为大部队发起攻击打先锋,用战士们的话说,死人是随时的,只是不知道下一个是谁。后来他被编入打飞机的枪手队,用来打飞机的枪比一般的枪要长,他五发子弹能打中三发。再后来进入炮手班,专门负责打敌人的防御工事。
1951年冬天,黄日明和他的战友在朝鲜三八线附近阵地准备冲锋时,和谈的消息传来,部队休整后,从宽甸的木桥回到祖国。
抗美援朝的硝烟已经离我们远去,在71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透过尘封的历史,走进黄日明老人的记忆之门时,恍然发现,那段峥嵘岁月,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一直如同不熄的烛火,摇曳在我们心底。
□高新燕 李曼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