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底下村,地处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西北狭谷中部,距北京90公里。明清古村落,因处在明代军事隘口“爨里安口”下方而得名,村中有古树、老井、蓝瓦房、举人院、福字院,还有一线天峡谷等景区,美不胜收。
老早就听人讲,在京西有一个古村爨底下,很美,很静。我休假第一天,意兴盎然前往,天公倒也作美,一出发便下起朦朦胧胧的小雨,让我有机会领略到雨中的爨底下。
爨底下,又名川底下,明清古村落,爨,有灶台,烧火做饭的意思。这个字笔画多、不好写,为了便于记住这个字,当地村民编了个顺口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底下架火烧。据说村中多数人姓韩,因韩与寒同音,所以他们希望“爨”让全村人丁兴旺日子红火。
小雨淅沥,轻轻地拍打着我们的衣角,温柔地亲吻着我们的脸颊,此情此景让我们无暇顾及披衣撑伞,便一头扎进这个远离喧嚣的世界。一进村子,一块硕大石头上刻着一个“爨”字,热情似火,仿佛在迎接五湖四海的朋友,这不几个村民赶忙迎上前,手捧刚采摘的榛子果、山核桃、野葡萄让免费品尝,我们一边口嚼香甜的山果,一边欣赏沿街主道的风景,一条贯通东西的青石路,一棵饱经风霜的古槐树,一口给人甘甜的老井,一串串娇红欲滴的大灯笼,一排排年代久远的蓝瓦房,一道百米长的峡谷一线天,让大家对古村充满好感。
古村落四面环山,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形如“葫芦’,又像“元宝”,很有美感,一条长有上百米、高有十多米的弧形石灰墙,好像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又似一段气势磅礴的长城,将村上、村下一分为二,呈现高低错落、层次鲜明之感,山上多是幸存的清代民居,山下多是后建的仿古建筑,它们与天穹、与大地、与青山、与绿树、与浮云、与村人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完全笼罩在如牛毛、如花针、如细丝的秋雨中,密密地编织起一件诗意般的人间画作。
漫步在山村石径小路上,有一种“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意韵,我们穿过一条条狭长的小巷子,走进一座座悠久的四合院,它们大都有黝黑的宅门,灰色的石墙,蓝色的房瓦,大凤的尾翘,红色的对联,雕花的门楣,砖雕的柱头。村红色文化展室是一个两进院,前面是一个标准的四合院,房后是一个典型的“大五间”,这是全村规格最高、质量最好的山村民居,室内三明两暗,五间五檩,隔扇有雕花壁罩,窗下有棋盘炕,门外台阶有猫洞,阶下有狗窝,耳房有储藏室,设计巧妙。
雨越下越大,古屋房檐下的雨点瞬间串成了线,有力地敲打着或平滑或粗糙的石板上,发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响,此时一顶顶五颜六色的雨伞点缀村中,这时看到远处袅袅炊烟在空中慢慢升腾,一股久违的饭香随斜风飘然而至,这才觉得肚子饿了。
从山上下来,右边是举人院,听说曾经出过举人,是一个三进院,院内有个400年的青石、紫石,名叫脚踏青云、紫气东来,到此一游的都想站上去沾一沾灵气;左边是福字院,是一个两进院,在自家影壁墙上写着别致的“福”字,福字上精雕30朵梅花,以取万事美好之意,整个福字里藏有“福禄寿禧财”,颇为巧妙。在福字院,看着大锅里翻滚飘香的“蒸鱼”“乱炖”,我们禁不住流出了口水。朋友说,“身在福中要知福,今天就在福字院吃了!” 伴着外面的风声雨声,我们一边吃,一边与村人畅聊,当得知古村还流传清代时的蹦蹦戏,耳畔仿佛传来“唱得精韩晓耕,唱得对韩晓瑞,扮得俊韩晓印,唱得瞎韩晓花……”。
古今岁月村声远,春秋万世爨字绝。400年的古村,见证岁月变迁,生逢伟大时代,造就诗意活力,也许古人也想看看今天的幸福生活……
□洪建国/文 王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