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让工资保证金成为防治欠薪的“利器”
讲好工业遗址的“老故事”
防“双11”促销骗局 不能止于消费提醒
货不对板
期待个人信息保护法 让“刷脸”更安全
应加快推进 快递包装“瘦身”
“服务手册”让退休职工的心更暖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1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防“双11”促销骗局 不能止于消费提醒

 

随着“双11”临近,各大电商平台和线下商场纷纷加大促销力度,虽然今年的“双11”电商、消费者、平台相对比较理性,但提醒消费者防范可能的风险仍是必要的。近日,浙江省临海市消保委归纳了“双11”期间常见的七大消费骗局,提醒广大消费者理性购物,科学消费。(10月28日《中国消费者报》)

历经多个“双11”电商促销之后,消费者已变得成熟,对电商促销也有了新期待:多些创新,少些“套路”。近两年,“双11”的玩法有所简化,并更加注重趣味性和社交属性。特别是,今年已经启动“双11”的天猫、京东两大平台均表示将简化玩法,让省钱更直接。然而,在“双11”电商促销大战中,仍然暗藏诸多消费陷阱,如预购诱饵、虚假红包、虚假客服、退款钓鱼等,让“剁手党”们防不胜防。

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给消费者维权造成了诸多困难,消费者的权益往往难以得到周全的保护,消费者弱者地位日益明显,消费者和电商的地位不能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平等。

防“双11”促销骗局,不能止于消费提醒。首先,将电商价格严重违法行为,列入失信“黑名单”,并予以公示,方便消费者查阅和监督。同时,加强平台商品价格管理,落实诚实守信经营责任。再者,平台方要加强自身管理,建立健全集中促销期间价格监控机制,利用技术手段预防不法商家涉嫌违法的调价行为。特别是,消费者也要培养良好价格意识,坚持理性购物,科学消费。只有维护了消费者权益,网络经济才能更加体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才能通过消费安全得到提升。

□汪昌莲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