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情怀
3上一版
 
信仰的传递
丰赡汉字映照民族初心
踏着月色去家访
■征稿启事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0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踏着月色去家访

 

师范毕业,我被分配到细水河小学。学校窝在山坳中,背靠嶙峋的山石,面对苍郁的绿峰,门前是潺潺流淌的细水河。家在附近村庄的老师走教,陈校长和我们三个家在外地的老师住校。深山不通电,白天和孩子们一起,忙碌且快乐着;下午放学和晚上闲暇时间,无聊寂寞围绕着我们。

一天,吃过晚饭,天气晴好,陈校长领我们去家访。

红彤彤的夕阳像硕大的西红柿衔在西山大张的垭口,金灿灿的阳光涂抹群山,盘山的黑黝黝石板路像亮闪闪的金带,路两旁是茂密旺盛的草丛、姹紫嫣红的山花、起舞忙碌的蜂蝶。陈校长在大山中呆了二十多年,熟稔大山的沟沟岔岔。我们一路欣赏美景,一路听陈校长讲述从教的经历和大山教育的变迁,心中充满感慨和豪情。

夕阳一点点被垭口吞噬,暮色像顽皮的山娃给天地拉起一道幕布,天地暗下来。我们爬上山峰,平展展的大台袒露在眼前,碧绿如韭叶的马莲在晚风中摇曳,几座石砌的院落散布在大台上,这是马莲台组。

几个满身灰土的“泥猴”,在村口探头探脑张望。看到我们,捂嘴嗤嗤笑。陈校长高声吆喝:“再不要贪玩了,快回家吃饭,做作业。”孩子们嘻嘻哈哈地跟着我们。陈校长说去拉毛吉家,几个男孩一溜烟飞奔着去报信,其他孩子叽叽喳喳争抢着引路。

拉毛吉是五年级学生,两天没来学校了。我们走进拉毛吉家低矮的房屋,拉毛吉和阿妈慌张地收拾屋子,拉毛吉阿爸忙不迭地让座、沏茶,他搓着手,陪着笑脸。在跳动的煤油灯下,我们和拉毛吉父母拉话儿。拉毛吉的两个哥哥在县城上中学,家里人手紧、钱紧,说丫头识字就行了,回家帮衬家里干活儿,学会放羊、种地、做饭、做针线,长大了好嫁个好人家。陈校长“嗞溜、嗞溜”喝几口酽茯茶,站起身大手一挥,唾沫星四溅向拉毛吉父母摆事实讲道理,俚言俗语张口就来,“地荒一年,人荒一生”“养女不教,父母过”“养儿得济,养女也得济”……阿爸挠着蓬乱的头发,酱紫了脸连连点头,阿妈搓着衣角,低垂了头,拉毛吉殷勤地端茶倒水,黑亮亮的大眼睛里满是期盼。陈校长许诺,给拉毛吉申请贫困生救助,免除拉毛吉学杂费。拉毛吉父母连声承诺,明天就让拉毛吉去学校,一定供她上学,不拖后腿。

临走时,拉毛吉阿爸扯住陈校长的衣袖,让婆娘赶快去鸡窝抓鸡,让拉毛吉赶快去小卖部买酒。陈校长笑眯眯地说:“今晚不麻烦了,拉毛吉不来学校,我们就天天来家访,来吃鸡喝酒。”

月亮像山丫俊俏的笑脸,从东边山梁上亮亮地显露出来。天幕高远,清亮如水的月光泼洒下来,朗朗地将群山照亮。柔柔的夜风送来草木的清香、小虫的低唱,好一个空灵清亮的世界。我们心情愉悦充实,向陈校长请教一些教育的问题,沿着山路,轻快地走向谷底的学校。

如今,通讯畅通,老师和家长的联系沟通都能在微信群里完成,上门家访已经很少了。但我深深怀念那段陈校长领我们翻山越岭,踏着月色去家访,给山娃辅导补课,把失学的山娃从山旮旯里找回学校的充实日子。

□蔡永平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