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香山红叶传佳话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1年10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香山红叶传佳话

 

又是一年秋叶红,霜重正是赏“红”时。香山红叶久负盛名,早在金元时已成秋日里一道靓丽的景观,明清以来到香山观赏红叶则成为文人雅士的一大乐事。

年年游香山,岁岁看红叶。那到香山赏红叶始于何时?清代乾隆皇帝为何在香山营造红叶景观?香山红叶又因何而名扬中外?

金代香山红叶已成胜景 咏“红”诗篇数不胜数

红叶作为香山最具特色的景观风物,迄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

早在金元时期,红叶已成为秋日里的景观,最早为香山红叶吟诗赋词的是金代诗人周昂。周昂,字德卿,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曾任良乡县令、监察御史、诗人。闲暇时,他颇好游历山水和四时景观。金大定年间(1161年至1189年)的一个秋天,周昂与友人寻游香山,时值满山秋叶层林尽染,遂即兴赋《香山》诗:“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野水趁人如有约,长松阅世不知年。千篇未暇偿诗债,一饭聊从结净缘。欲问安心心已了,手书谁识是生前。”

这是目前发现最早赞美香山红叶的诗歌,由此,周昂成为吟咏香山红叶“第一人”。

金宣宗时期礼部尚书赵秉文也曾到香山游览,只是时间上比周昂晚了些。一年深秋时节,赵秉文在香山脚下的寺院小住几日,尽览秀丽秋色后,赋诗二首,其中有《香山寺飞泉亭》:“霜风吹林林叶干,泉声落日毛骨寒。道人清晓倚栏杆,自汲清泉扫红叶,一庵冬住白云间。”文辞清新、简洁,多富意境。从诗中可知那时的香山已是松林泉水密布,初冬霜风阵阵,红叶满地。

元代吟诵香山红叶的诗赋也不少。元延祐二年(1315年),进士欧阳玄观赏香山红叶后,在《渔家傲》中对当时赏红叶的盛况这样描述:“九月都城秋日亢,马头白露迎朝爽,曾向西山观苍莽,川原广,千林红叶同春赏,一本黄花金十镪,富家菊谱签银榜,龙虎台前驼鼓响,擎仙掌,千官瓜果迎銮仗。”当时不仅文人雅士热衷于秋日到香山观赏红叶,就连元世祖、元仁宗和元惠宗都曾到香山观赏过红叶。

明代观赏香山红叶已成时尚,“每至严霜日,都人结伴西行,于西山观红叶,暮时居于山寺、邨间,趣而乐之。”李梦阳、李东阳等数十位名家秋日里都在香山留下足迹。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朱国祚赋《秋入香山》诗:“山半松门度石梁,流泉决决响僧廊。置身著色屏风里,梨叶新红柿子黄。”明末文人王应翼在《水源看红叶》一诗中,则描写了他在香山樱桃沟水源头一带观赏到的红叶美景:“霜受有深浅,果叶亦异姿。浓淡入遥空,薄霞生余枝。微照何能及,爱此山风吹。鳞鳞红相触,自然有参差。”明宣宗朱瞻基甚好游历,曾多次在金秋时节寻游香山,并即兴赋《红叶》诗:“红叶舞丹霜后落,青山如画马前看。朔雁南飞秋满天,千林红叶色相鲜。”他将香山深秋时节红叶的绚丽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向往。

乾隆帝营造红叶景观

意在唤起将士的乡愁

香山红叶以黄栌为主,枫叶为辅,但历史上可观赏的红叶远不止这两种。据传,清代乾隆年间之前,香山秋季常见的红叶为五角枫、三角枫、柿树、银杏、栾树、梨树等彩叶植物。直到乾隆十年(1745年),在香山修建静宜园,特别是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设立香山健锐营以后,才在香山大量种植黄栌,逐渐形成满山红叶的景观。

红叶是满族发源地秋日常见的风物,主要在今天黑龙江和吉林长白山一带,及辽宁部分地区。乾隆皇帝在香山修建静宜园和设立健锐营后,有大量的八旗将士及家眷住在香山一带,在香山广植红叶类植物,颇有追念先人、不忘故土之意。他以红叶为象征,使八旗将士们望红叶而思前人创业的艰难。只是关外的红叶多为枫树,而关内最初种植枫树有些水土不服,所以改种黄栌。乾隆年间以后的200余年间,香山的黄栌树越种越多,已达10万株,成为京西金秋时节著名的景观。

“绚秋林”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是乾隆皇帝为观赏香山秋色而特设营建的景区。位于今香山公园雨香馆东侧,这一带林木丰茂,树种繁多,每到秋深霜浓之时,一派绚丽景致。这里最初为一座重檐方亭,平面呈十字状,乾隆皇帝多次在此观赏红叶,并写有十余首御制诗。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深秋时节,乾隆帝为观赏香山红叶,特驻跸静宜园多日,把观赏红叶的好地方都寻游了一遍,并赋《绚秋林》诗。其在序中写到:“深秋霜老,丹黄朱翠,幻色炫彩,朝旭初射,夕阳返照,绮缬不足拟其丽,巧匠设色不能穷其工。”其诗曰:“嶂叶经霜染,迎辉紫翠纷。绚秋堪入画,开锦恰过云。”

此时临近重阳节,乾隆于是特请母亲崇庆皇太后到香山观赏红叶。他侍奉母后先在玉华岫远观满山红叶,又陪母亲到“绚秋林”近赏红叶,随后写下《重阳日奉皇太后香山登高》诗:“名山初试菊花筵,九日登高古所传。扶辇不知霜巘迥,捧觞刚似夜珠圆。丹青胜处禽衔翠,紫碧堆中鹿叫烟。智者乐兼仁者寿,长承慈豫万斯年。”

乾隆皇帝为恭迎母亲七旬与八旬寿辰,两次在香山举办规模盛大的生日庆典“三班九老会”,即选出70岁以上的亲王及在任文职9人、70岁以上的在朝武职9人、70岁以上已休致仕9人,共计27人,各成一班,合称“三班九老”,统称一会。每次举办“三班九老会”时,乾隆皇帝都要向每位老人赠送两片精美的红叶。这份特殊的礼物是他在前一年亲自到香山精挑细选,经过风干、压平、蜡封,然后放在一个明黄色的精美锦盒中,盒上印有“御赐”和“福寿康宁”等字样,收到红叶的“三班九老”受宠若惊。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82岁高龄的弘历再次来到香山,当看到满山红叶时,诗兴不减当年,遂御题《重阳日幸香山静宜园即事叠去岁诗韵》:“数来九九叶乾阳,今岁秋长了不凉。翠柏丹枫争助景,紫萸黄菊弗孤香。”

乾隆一生写诗43000余首,其中与香山有关的诗作达1300余首,而赞美香山红叶的诗歌也最富韵味。

近现代咏“红”佳作颇多

名篇当属杨朔《香山红叶》

近现代到香山观赏红叶已成雅俗,许多文人墨客慕名前往,吟诗唱和,借景抒情,留下不少咏“红”诗文,仅《民国香山诗文精选》中便收入数十篇。

1923年10月24日,正在香山碧云寺疗养的早期著名政治活动家高君宇,采下一片红叶,以“天辛”之名在上面题写了意味深长的诗句:“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以此寄给女作家石评梅,由此谱写了一段凄美的爱情传奇。

有“民国第一才女”之称的林徽因于1931年3月到香山疗养。此间创作了许多诗文,其中赞美香山秋色的就有多篇,并以《红叶里的信念》而知名:“西山,我发誓地,指着西山/别忘记,今天你,我,红叶/连成这一片血色的伤怆/知道我的日子仅是匆促的/几天,如果明年你同红叶/再红成火焰,我却不见”“深紫,你山头须要多添/一缕抑郁热情的象征/记下我曾为这山中红叶/今天流血地存一堆信念!”这首诗歌长达百句,诗人通过与香山红叶的倾诉,抒发了对秋天、对生命的赞美,对恋人的追忆与思念。

1936年秋日,近代江西派词人、画家夏敬观到香山巡游,正值香山层林尽染时,随即填词《踏莎行·香山红叶》:“碉屋题襟,霜岩落帽。天涯人与秋俱老。江山着色已无多,枫林缀景休嫌少。镌壁吟销,停车思悄。云霞往迹愁肠绕。乱红如烧梦如尘,今年更比前年好。”既有对香山红叶景致的赞美,又融入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赞颂。

现代著名作家杨朔到香山观赏红叶后,写下散文名篇《香山红叶》,虽然着眼点没有描绘香山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景象,但从侧面赞美了红叶的唯美,是一篇玲珑剔透、清新隽美的佳作, 由此曾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使香山红叶更为人们所熟知。

如果说杨朔的《香山红叶》让国人知道了香山红叶,那让世界知道香山红叶,当是2008年残奥会闭幕式上的文艺表演《香山红叶》(也称《给未来的信》)。随着音乐的慢慢推进,在鸟巢的上空片片红叶飘落下来,那场景太美太浪漫了。“红叶寄相思,含蓄而又浓烈的美”,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情怀和诗情画意。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