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图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生鲜店突然关门 老板四处寻人退费
知识付费到课率仅7% 需要警惕知识烂尾
男孩地铁上乱扔食品包装 目击乘客将垃圾捡起扔掉
世纪佳缘、珍爱网等被点名 平台管理制度待完善
83岁独居老人深夜突发疾病 网约车司机全程陪护就医
头戴卡通头盔穿着花衬衫 八旬老人玩滑翔伞比“耶”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0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识付费到课率仅7% 需要警惕知识烂尾

 

说实在的,对知识付费这一曾经风起云涌的新生事物,多年前我就比较好奇:何以这么多年轻人趋之若鹜地去下载各类知识付费APP,去锲而不舍地在线听课呢?后来也想明白了,这其实也是种生存焦虑的体现。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都急于搭载这趟知识的快车。原本的出发点都是值得称道的。然而,近日的一则消息,却让我们看到,知识付费似乎已经走到了拐点,是昙花一现的风口?还是能继续接受市场的考验?值得拭目以待。

有消息说,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知识付费产品的平均到课率仅为7%。庞大的用户规模与尴尬的到课率“相映成趣”,说明知识付费市场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起源于2016年的知识付费,从一个概念到形成一种产业也就是两年的时间,知识付费已经从起初的线上培训课程拓展到各个领域。据预测,2021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可达4.77亿人。

如此庞大的人群奔向知识付费,可见这个领域里的巨大商机和生存空间。前不久曾有网友描述一个知识付费发烧友每天如同一个陀螺,高速运转,不是在工作,就是在知识付费的学习中。

叮铃铃……早晨闹钟响起。他眼一睁,立马抓过手机打开“得到”,倾听60秒教导。刷牙与吃早饭时,打开“喜马拉雅”,“完成了30分钟的音频学习”。然后出门上班,地铁上,再点开“知乎live”“听了三个知名答主的经验分享”。

中午吃饭与午休的时间,他又点开了“在行”,“抓紧学习了《如何成为写作高手》”下班路上,他又打开“得到”,“我在上面订阅了5个专栏”吃完饭,上床,打开“直播”,“听了李笑来的《普通人如何实现财富自由》”然后带着满满的充实感,终于无比欣慰地进入了梦乡。

看完这个描述,我们在佩服这位青年的见缝插针的学习精神的同时,也为他捏了一把汗,何以把自己安排得那么满?每一天高密度的在线学习,是否都有用处?

而媒体的调查揭开了知识付费到课率低的原因,如今知识付费“注水”越来越严重。一些网络平台打着知识付费的旗号,却存在大量“标题党”内容。“12天突破英语口语”“零基础月入10万的网店秘籍”等,这些付费课程都通过所谓的“速成”噱头,吸引消费者注意,但内容大量同质化,与免费课程大同小异,含金量不高。为了引流,一些知识付费平台将试听的内容安排得很精彩,让你误以为整个课程都是这个水平。然而,等消费者订阅后就会发现,随后的课程严重注水,很多课程靠“洗知识”抄袭、套作、移花接木等手法,东拼西凑他人原创成果,然后以比原创更便宜的价格推向市场,因此被消费者称为“知识烂尾”,这个称呼对某些知识付费平台是再恰当不过了。有人因此称知识付费是“知识保健品”,学完之后,没有多大用处。难怪很多用户购买了知识付费后,听几次就束之高阁了。

造成知识的烂尾,一方面说明了知识付费市场乱象丛生,知识付费平台成为了知识的剽窃者、造假者,不但严重误导了用户,还打消了用户的学习热情。当这些消费者花钱买了一堆没有用处的课程时,怎么会甘心再去听下去?

其实,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便利,知识付费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只是这个空间需要净化和提升,用独特的、专业的、深度的、有价值的知识来服务用户,而不是靠抄袭、蒙骗、知识拼盘来打天下。毕竟,消费者眼睛也是雪亮的,他们不会为知识烂尾买单。

□赵强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