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征稿启事
心中最爱 “中国红”
信念的力量
依然“赤白干净的骨头”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1年10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依然“赤白干净的骨头”
—— 读饶平如《平生记》
 

“海并不深,怀念一个人比海还要深。”

60年的相守。她走了,他无以遣怀,一笔一笔,用朴实的文字清浅地诉说他和她的点点滴滴,用朴素的画笔描绘他和她的桩桩件件,用纤毫细致的回忆拂去了时间的尘埃。

2013年,这本小书出版,名叫《平如美棠》,感动千万人。2020年4月,饶平如先生去世。在他身后,留存的遗稿编撰成书,名叫《平生记》。

《平生记》可谓《平如美棠》的前传和补记,前半部补足了原先没有写到的与美棠相遇之前的平如的成长故事,后半部详述了《平如美棠》里提到过的很多故事。

饶平如出身于一个富裕的书香世家,父亲毕业于北京国立法政大学堂,是有名望的绅士和律师,饶家的孩子过着衣食无忧、安定祥和的生活,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饶平如的笔下,江西南昌陈家桥十八号的生活(1929年至1936年),是一段天真懵懂、颇为快乐的时期。

家中佛堂缭绕的异香;早餐桌上的梅干菜;办公室里的“白龙金”香烟,因为好奇偷吸香烟被呛到的糗事;父亲的投资款打了水漂,换回来一堆“垃圾”商品,家人翻检玩闹的场景;在私塾读书,顽皮捣蛋,戏弄老先生;撬开抽屉缝,偷拿零花钱;与兄姐哥嫂躲在厨房,半夜开小灶烧好吃的……诸般种种,令人莞尔一笑,虽然时代不同,但我们的童年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吧?饶平如的文字和图画,生活气息浓厚,也勾起我们自己的回忆。

日子并非没有阴影,只是那时候,平如年纪还小,小孩子不晓得世事艰险、政局动荡,所心心念念的,无非就是吃吃喝喝、玩耍游戏,父亲教导为人之道,祖母慈祥地补衣缝裳,母亲教儿女们吟诗,这就是他的世界啊。唯独,当母亲买下灾民女孩双喜时,平如模糊地意识到,还有人生活得水深火热,父母竟然不能庇佑儿女,而他们无能为力,所能做的,也不过就是保持善良,救助寥寥的几个人。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受着这样的教育长大的饶平如,他的骨子里所浸润的文化,所感染的思想,奠定了乐天知命、坚韧通达的人格。《平如美棠》出版,饶平如在访谈中说道,“一个人做人要忠厚,忠厚的人总归是可以持久的”。诚哉斯言。君子如玉,平和恬淡,他采撷记取的永远是微细的小事并把它们当作天长日久弥足珍贵的回忆。

黄埔军校毕业之后,饶平如眼见家国危难而投笔从戎,没想到战争转变成了“兄弟阋墙”,平如厌战归来,后来,因这段历史而蒙冤,与美棠、与孩子分离二十余年。饶平如不激愤,不怨怼,反而兴致勃勃地讲述、描绘自己和队友修筑大坝的各种事情,夯歌、打号子、拉车上坡、改造工具……细节栩栩如生,图文并茂。饶平如原先是什么样的出身,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再想到,书中记述之事所形成的前后对照,怎不令人唏嘘?

《平生记》讲述的,不过是个人的日常,不过是这没到一百年的时间,可是,由于这一百年的跌宕起伏,也由于这一百年里,饶平如这代人饱经沧桑的遭际,这薄薄的小册子于是有了厚重的分量。尽管有那么多人都经历过,可是大历史里的个人声音始终是微弱的,正如现代人想了解宋朝、明清这些古代的历史,除了读正史,往往会查阅周密的《武林旧事》、俞樾的《春在堂随笔》等文人笔记,因为这些随笔具体生动,是活生生的更接近真相的记载。

也许,几十年、几百年之后,《平生记》也会被当作这类书籍,依稀往梦似曾见。文字是记忆的容器,而绘画的在场叙事感,让传递更加通畅直观。

阅读饶平如的《平生记》,我时时想到杨本芬奶奶的《秋园》《浮木》,它们是同一类书,读者对这类书籍的热爱,反映了我们对以前中国和普通家族,以及个人情感的探究与怀想,反映了对“正在消失”的某些事物的惆怅之情,它们的作者也是同一类人,不管在怎样的时代困境里,总是保留“那根赤白干净的骨头”。

□林颐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