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征稿启事
心中最爱 “中国红”
信念的力量
依然“赤白干净的骨头”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0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信念的力量

 

第一次去饶河县是在2004年1月,我和邱森涛加入武警边防部队,被分配到饶河县边境乡镇工作。

从黑龙江双鸭山市出发,大路平坦,走着走着,客车像开进了布满弹坑的战场,起起伏伏,左冲右突,颠簸了六七个小时,等肚子里七荤八素的东西吐完之后,就到了完达山脉。这时,司机大喝一声:“坐稳了,九岭十八坡到了。”

“九岭十八坡,三十六拐到饶河”,这是形容饶河道路难走的谚语,从东风岭到饶河县城,要翻9道岭,过18个坡,拐36道急弯。

我拿出军用背包绳,沿着邱森涛的腰间缠了2个来回,然后打了个死结,告诉他,“你拽紧把手,我拽紧你。”

客车时而腾空,时而急转,居然体验了《头文字D》里秋名山赛道上五连发卡弯的刺激。当客车从一个坑洼腾起后再度落地的失重感袭来时,邱森涛开玩笑说:“坐飞机都没有这么惊险。”

那天,我们到达饶河县城时已经是晚上5点多,天已经全黑了。从双鸭山市到饶河县400公里的距离,两头不见天,客车走了近12个小时。

“一条街道一盏灯,一只喇叭全城听”,17年前,这句话适用于很多边远小城,当时的饶河县有一条直通乌苏里江的通江街,百合广场前有条迎春街、新阳路,顺着乌苏里江畔还有一条沿江路,全县没有一家电影院。

邱森涛被分配到山里边防派出所,光听名字,就知道这是大山里的派出所。乡里只有一条凹凸不平的土路,白天,运沙车、摩托车、拖拉机扬起的尘土扑面而来,令人无处躲藏。老黄狗睡在路中央,大道上不时有大鹅摇头晃脑来回溜达,儿时记忆中的人车杂沓、鸡鸭争道的马路概念,在这里重新又习惯了。

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的邱森涛,是当年武警边防支队第一个拥有法学学士学位的人,所长听说来了个学法学的,直接把派出所法制员的职责安排给他。

一次,邱森涛到县城报送案卷,客车在大岱林场翻车,他连人带卷滚到深沟,被救起时,他怀里还紧紧抱着卷宗。

他忘不了从深沟被救到地面时的如释重负,完达山脉那丹哈达岭险峻的山路也如同刀削斧刻一般嵌入到他的记忆深处。

为什么扎根边疆?为什么临危还不忘案卷?随着和邱森涛交往的深入,我逐渐找到了答案。

邱森涛是湖北黄冈人,他的父亲曾经在海军部队服过役,曾祖父邱正清参加过辛亥首义,他们家至今收藏着邱正清的“辛亥首义同志会会员证”,邱森涛身上流淌着红色的血液,从小就是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的。

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听来校接兵的干部说戍边卫国无上光荣时,马上就想到了爷爷经常给他讲的辛亥革命和黄麻起义的故事,一时间热血沸腾,就报名来到了边境。

他说,常常会想到回老家看到红色遗址上的字,“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想起爷爷讲的曾祖父辛亥首义的过往……这些事,这些人,以最原始真实的面貌存在他的心里,牢牢地钉住了他的价值观。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边关十七载,从当初的武警边防支队,到改制后的边境管理支队,邱森涛走过了人生三十六拐,也伴随着公安现役部队改革,留在了边关。17年来,辛亥革命的光辉一直伴着他前行。

□邱小平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