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号称“灯塔之王”的法国科尔杜昂灯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科尔杜昂灯塔位于法国西南吉伦特省、大西洋与吉伦特河口之间的茫茫大海中,和传说中海难船员用灵魂交换性命从而得以死里逃生的“魔鬼桥”(海岸线上一处石灰岩构成的、伸向海中的半岛)遥遥相对。它距离海岸线约7公里,是法国境内最后一座常年有人值守的灯塔,至今仍在使用中。申遗成功后,法国海洋部长吉拉丹说,“在为成千上万水手及其船只指引方向后,这座灯塔继续象征着法兰西的智慧,并在法国国家海洋遗产中占据特殊地位”。
有“国王房”和教堂的灯塔
科尔杜昂灯塔通体洁白,通高67.5米,建造在直径16米的石灰岩基座上。灯塔共分六层,第一层是留给贵宾的,称为“国王的房间”,装饰极为豪华,设有精美的壁炉,用圣安妮灰色大理石和特意从比利时进口的黑色大理石铺地,壁柱则精心点缀着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夫妇的姓名字母组合。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房间,是因为灯塔建成时规格很高,号称“国王亲自关照”。尽管从没有一位法国国王在这里住过,但1664年,“太阳王”的大臣科尔贝尔的确莅临过这里,目前的装修风格,正是这位大臣所留下的。二层是一座在全球灯塔中绝无仅有、装饰着大理石地板、美轮美奂彩色玻璃窗和拱顶的教堂——科尔杜昂圣母教堂,和灯塔一样,这座教堂至今仍是“活教堂”,尽管它的建造初衷——为航海者祈福,如今已不大被提及,却自2010年5月22日以来一直担负着一项神圣的使命——作为“网红打卡”中的爱情圣地,为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新人,举办一场神圣而特别的婚礼。
三层是一整间巨大的房间,叫“吉隆丹厅”,这里是灯塔的“客厅”和门面,从这里可以沿着楼梯盘旋而上,绕过其他楼层直达灯塔顶端。四层是空的,设置它的目的是平衡重量。五层是一处巧妙设计的滑轮机关,在灯塔还使用燃料时用于“添油”,而无须守塔人劳神费力地提着油桶自己爬到塔顶。“五层半”是铺着橡木地板的“守塔房”,供值班守塔人休息用。自1611年起这里就有人值守。2012年6月29日,最后一班专业守塔人完成交接,如今的“守塔人”虽然仍恪守古老的“轮换表”,但他们其实已经是“化装成守塔人的导游”了。
最上一层就是“灯房”了。在1948年之前,灯塔使用燃油灯,需要从灯塔中央直径约1米的孔口,通过滑轮机关添注燃料,1948年更换为250瓦白、红、绿三色卤素灯,每12秒闪烁一次。
法国发明家青睐的“实验室”
灯塔所在地自古是法国西南出入比斯开湾和大西洋的海上交通咽喉,但海况复杂、气候恶劣,船只经常发生海难,附近的修道院僧侣不得不冒险在礁石上高举火把,并敲响教堂的大钟,提醒遇险的船只和水手。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爆发,这一带被入侵的英军占领,为方便往来船只,同时宣示占领权和向出入河口的船舶收税,英国下令在科尔杜昂礁石上建造了第一座科尔杜昂灯塔, 1371年,灯塔落成并由修道士管理,但随着英国在战争中的节节失利,灯塔很快被废弃了。
16世纪末,在当地出任行政长官的名将马蒂尼翁元帅出于对航行和海岸线安全的担忧,打算恢复灯塔,作为导航和海岸防御的前哨设施。他通过自己的朋友、时任波尔多市长的大哲学家蒙田,请来了以大师德富瓦为首的一众名家来设计灯塔。后者呕心沥血、倾家荡产、父死子继地穷尽27年心力,于1584年动工、1611年建成了这座别具匠心的杰作,建成时灯塔只有最底部的三层,使用混杂了沥青、油脂的木材。1789年,行将就木的波旁王朝(同年爆发了法国大革命)在工程师特勒的主持下,对灯塔进行了一次彻底改建,装修了原有的三层,并加盖了顶上三层,使灯塔高度提升了30米。
科尔杜昂灯塔是法国科学家和发明家最青睐的“实验室”之一,许多“奇思妙想”都在这里率先得到尝试和验证:1789年,这里建立了可回收雨水循环使用的蓄水池;1823年,后来在光学仪器中得到广泛使用的“菲涅耳透镜”首次实装于此,目的是让灯塔的光能在更远处被看见。与此同时,领航灯被改为菜油照明,安装了旋转装置;1948-1976年,这里安装了发电机,实现了电气化;1984年和1987年,这里先后更换为氙气灯和卤素灯;2006年,还差5年就满400岁的灯塔终于实现了自动化和计算机化。
整修工程仍在进行中
科尔杜昂灯塔自1862年被一张有影响的历史古迹榜单收录、并与巴黎圣母院并列后名声在外,享有“灯塔之王”“海上凡尔赛”“御用灯塔”等美誉,每年游客纷至沓来。吉伦特省的滨海威尔登和洛扬,是仅有的两个可乘船上塔的出发港,尽管每年只有4月到10月开放,但仍有多达2.4万以上的游客慕名而来。这令两座小镇的居民既兴奋于灯塔为他们带来的旅游收益和知名度,又唯恐杀鸡取卵,给这座灯塔造成永久的遗憾。
2002年科尔杜昂灯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能成为世界遗产的古迹指示性名录”;同年3月至2005年11月,法国、欧盟集资450万欧元对灯塔进行整修;2012年起,又进一步整修,工程至今仍在进行。摘自《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