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宋代文学家苏轼寻游至此,写下千古名篇《石钟山记》,由此使这座海拔仅60余米的山丘而闻名。登临山上,既可远眺万里长江,又可近睹鄱阳湖景色。
在领略了鄱阳湖秀丽的湖光山色之后,我们慕名前往石钟山游览。驾车沿208省道而行,经杭瑞高速,至湖口收费站,再沿石钟山大道行驶十几分钟,便来到著名的石钟山脚下。
走近景区,远远望见一座高大的牌坊,上书“石钟山”三个大字。进得门来,路边竖立着一块《石钟山简介》。由此对石钟山的历史与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石钟山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均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响声如洪钟,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其犹如一把铁锁挂在湖口县门前,故有“江湖锁钥”之称。
石钟山古建筑与碑、石刻相得益彰,互相辉映,集楼、台、亭、阁、塔等于一体,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现保留古建筑为明清时期所建,有怀苏亭、绀园、船厅、江天一览亭、钟石、极慈禅林、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石钟洞等30多处。
按照导游图所示,我们向右而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苏轼雕像,矗立于石台之上。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游石钟山后,写下考察性游记《石钟山记》,由此使石钟山而闻名。
向北拾级而上,有一座四角单檐攒尖顶石亭,悬有“石钟亭”之额,亭内立有“石钟”碑,这是为纪念大禹和唐人李渤所建。
由石钟亭再向上而行,是太平楼,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据传此楼竣工时,恰逢清军攻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的消息传来,时任水军提督、兵部左侍郎彭玉麟亲书“飞捷楼”为该楼命名。1978年重建后,为纪念太平军驻山抗清而改称“太平楼”。
再西行不远,有一座圆形攒尖顶小亭,名“钟亭”。亭内所悬的锡铜钟,取与石钟和鸣之意,名曰:“和鸣钟”。
过此亭继续向西,为一座六角单檐攒尖顶古亭,是为纪念苏轼而建的“怀苏亭”。亭中立石碑,正面镌有苏文忠公像及苏轼三来湖口说明,背面拓镌清代书法家翁方纲手书苏轼的名篇《石钟山记》。
从怀苏亭往东北处,有一座砖红色二层重檐建筑,门额为“绀园”二字。“绀园”是僧寺的别称。相传,佛国土地的颜色为绀青色,故以“绀园”借代僧寺。
由此稍北而行,为一座粉墙黛瓦的八字门坊,门楣上嵌“紫云廊”匾额,廊前两棵古樟枝繁叶茂。
从此廊北行,再折向西,在山巅的西南,有一座形状如船的四面厅,叫“船厅”。前有一座六角单檐攒尖顶亭,临湖而立。上悬“江天一览”之额。站在亭内俯瞰,可以清晰地看到鄱阳湖湖口北岸和江湖交汇处,古人将石钟山誉为“江湖锁钥”,其言不虚。
由此向西北眺望,可见一座七级八面砖塔,灰蓝相间,古色古香。因濒临湖口而立,故称“临湖塔”。
从此转向东南,有一段盘桓而下直达湖面的蹬道。蹬道临水处,筑有一石砌拱门,门额上书“泛舟岩”。相传,这就是苏东坡月夜泛舟下水的地方。由此东行,是清浊亭,亭联“江湖两色,石钟千年”。
由清浊亭朝东南而去,自西向东依次为“极慈禅林”“忠烈祠”和“浣香别墅”。
报慈禅林分上中下三幢,是彭玉麟在咸丰年间为超度慈母亡魂,请僧诵经敬佛而建。忠烈祠又名“昭忠祠”,原址曾为太平军的营垒。太平天国失败后,曾国藩、彭玉麟奏请朝廷批准,在此建立昭忠祠,奉祀在镇压太平天国战斗中阵亡的楚军水师将士,故门联曰:“祀重春秋,名垂竹帛;光昭日月,气壮山河”。浣香别墅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是当年彭玉麟读书、休养、待客的地方。以回廊环绕,院内植有枇杷、桂花各一株,格外清雅。
由此向南,我先后参观了古戏台、观音殿,随后来到芸芍斋碑廊。其两廊墙壁镶嵌有魏征、苏轼、黄庭坚、郑板桥、彭玉麟等历代名人碑刻,洋洋大观,颇具观赏性,故在此停留多时。
由碑廊向南为一小亭,曰:“且闲亭”,上有一幅对联:“过客来游,到此何妨少坐;浮生若梦,劝君不必空忙。”仔细品味,颇有寓意。此亭附近的金鱼池石壁上有许多名人书法石刻,故也在此观赏多时。
向南过桃花洞不远,即达石钟山的最高处“梅花厅”。环绕梅花厅凿有一条小河,因小河流淌在石钟山之巅,美其名曰:“天河”。
寻游了一个多小时,几乎走遍了石钟山的每一个角落,既领略了这里的景致,也感悟了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石钟山有达官贵人的别墅,一汪湖水、嶙峋山石,数棵修竹,别有洞天。回廊、飞檐、黑瓦、白墙颇得苏州园林神韵。
石钟山之行,当是慕名而游。不仅因苏轼的《石钟山记》使我发出怀古之情,更感叹这里的景致别有风韵。寻游其间,数步换景,满目皆秀,真可谓是“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也。
□户力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