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不断刷新形式与内容 她让思政课堂变得“很不一样”
将课堂变成思想乐园 做学生思想成长的引导者和同行者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9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断刷新形式与内容 她让思政课堂变得“很不一样”

杨哲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北京市第11届青教赛一等奖、最受学生欢迎奖、最佳现场展示奖、最佳教案奖、最佳教学回顾奖;第10届北京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首届北京高校教书育人“特级教师”荣誉称号获得者;首届“北林榜样”提名奖……一个90后老师在入职的四年中先后荣获省部级、校级奖项近20项,这就是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哲。

谈到这些荣誉与成绩,杨哲说:“站在三尺讲台的是我,但是这背后是北林大思政课教师集体的力量。从学校到学院、学科教研室,许多领导、前辈、同事们对我的教学提供了指导,大到选题、板书,小到字体、音量,在大家的鼓励帮助下,我和我的课完成了蜕变。”

提起思政课,杨哲坦言,自己上大学时也觉得枯燥没兴趣。所以,当杨哲成为一名思政课老师的时候,她就对自己提出了一个要求:带给学生们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正是这种“不一样”的想法,让她的思政课变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学生们纷纷说:“思政课变了,老师变了,变得有滋有味,很有魅力!”

思政课大变样的背后,是杨哲的努力付出。哪怕是一节20多分钟的示范课,杨哲都需要精心准备两三个星期的时间,更别说一堂45分钟的课了。每次上90分钟甚至135分钟的大课,想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就更难了。在杨哲看来,这需要理论知识和课程设计完美结合,用学生最想知道、最感兴趣的点去一步一步引导他们思考这门课最该传授的东西。

为了讲好思政课,每次上课前,除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杨哲还会做很多实践调研,“现在的学生都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搜索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很强,而我要讲的是他们从网上找不到的东西,这样才能真正吸引他们,所以实地调研很重要,这样能了解到学生最真实的需求。”杨哲介绍。

在日常的教学中,杨哲喜欢跟学生聊天,鼓励学生提问题甚至“挑刺”,她通过各种途径跟学生互动。在教学方案设计上,杨哲也有自己的心得——“三题一课”教学法。“也就是说,要把学生生活中最关注的话题、教材编写上最重要的专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问题,有机融合转化为一个真问题搬运到课堂上,不制造想当然的假问题或者不痛不痒的伪问题,在一节课的有限时空里聚焦这个问题解析,然后提供一个答案。”杨哲介绍道。

比如说在讲思政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她就设计了“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行?” “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了?”“为什么有各种各样的价值评价?”“历史人物是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社会主义思想如何实现从乌托邦到科学的飞跃?”“共产主义在哪里?”“准备这些问题的时候,我的内心深处是真的有一个表达和传播的欲望的,中间当然也有冥思苦想,在电脑前坐好几天或者苦熬大半夜却一个字都出不来的时候很多,但想要表达的初心和激情一直都有。”杨哲说。此外,在像“伟人的正确打开方式”“和马克思主义确认眼神的机会”等课程中,杨哲经常穿插的年轻态话语,这也是学生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新方式。

在杨哲眼里,思政课是一门经常需要“刷新”的课。她口中的刷新,一方面是理论知识的不断研究扩充。“老师这个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是一个往外倒水的过程。你若想给学生一瓢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给学生一桶水,我要有一池子水。所以老师一定不能荒废做研究,从前辈、从他人、从理论知识中不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思政课要有现实关怀,大到国家政策民生、小到青年流行文化,作为一名90后教师,杨哲原本以为跟学生会毫无“代沟”,但现实却有点“差距”。一次上课时,杨哲随口用歌手周杰伦举了个例子,而面对台上老师抛出的一个“梗”,学生反应却有点意外。“原来很多学生不了解周杰伦,甚至有的根本没有听过。”杨哲笑着说。

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杨哲,她的自信、热情深深感染着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带给我很多,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含义。”杨哲说,“我强烈地想要去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让我的学生都能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从中找到人生信仰和方向。”

□本报记者 杨琳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