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征稿启事
一家三代念党恩
大师们的长征
党员的种子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7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师们的长征
——《南渡北归》读后感
 

20世纪30年代,中国建筑、物理、文学、艺术等顶级的精英大师们,万里迁徙,在祖国西南一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村庄里,忍受贫困疾病,饱受战争摧残,之后又辗转返回中原,为中华民族保存文化血脉。这些大师们的“长征”便是岳南先生《南渡北归》这本书里描绘的场景。   

《南渡北归》真实地再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长征”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七七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独自办学的岁月。书中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等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史料丰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

在《南渡》中,主要介绍了11名教师和290名学生组成“湘黔滇长征队”,翻山越岭,日夜兼程徒步跋涉1600余公里的事件。当他们带着满身风尘,破衣烂衫地抵达昆明时,当地的欢呼如江河翻腾、大海惊涛,向行进中的每一位师生传递着国家的艰难与抗战必胜的信念。现在,我们似乎很难想象,他们一路负重前行,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是何等艰辛,胸中又是何等沉甸甸的信仰支撑。

《北归》则着重描述了抗战胜利前后,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的学术追求、思想变化与不同的人生遭际,突出地再现了董作宾、李约瑟、童第周、梁思永、吴晗等中外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艰难岁月里,颠沛流离、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书中着力还原了在那个时代,我们的大师们在时代大潮中的分化与演变,做了深入细致的探究与揭示。

书中的细节令人感动。赵中尧教授在日军侵占北平后,和梁思成冒着生命危险在日军眼皮底下将五十克镭偷偷运出。一路风餐露宿,蓬头垢面、破衣褴褛,丢掉了所有的行李,只有手中的“咸菜坛子”与他形影不离,严重的辐射让胸前红肿,双手磨出了血痕,当他如乞丐般到达临时大学办事处时,梅贻琦校长热泪盈眶。这是怎样的信念。

梁家辗转近万里,几乎丢掉了全部“细软”,梁思成数以千计的照片、实测草图却被视为最宝贵的财富,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是怎样的执着;在李庄几间四面透风的农舍里,梁思成和重病的林徽因,用古老的打字机撰写了《中国建筑史》,这是怎样的坚守;在枪林弹雨的“长征”中,闻一多指导学生收集当地民歌、民谣,研究不同民族语言,并对当地风土人情进行写生,这是怎样的言传身教。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腔腔沸腾的热血,在一排排简陋教室里,一间间破败的农舍里,一个个阴暗的防空洞里,一阵阵刺耳的警报声中,一句句声若洪钟的讲授,滋润着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让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知识和文明成果,如一股股清泉不断滋润着一个个饥渴的心灵。而这些被充盈起来的灵魂,此后又带着自己的使命,去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和科技。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即便没有了大师,这些大师们用生命和精神留下的风骨、留下的精神,却一直默默地影响着我们。文化是希望,他们以文人的自觉和气节延续了民族的希望。

合上书页,依稀看见:这群衣衫褴褛的大师,傲然屹立于中华大地上,经由岁月的洗礼,愈加熠熠生辉。

□郭炳飞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