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绿色低碳治水 打造碳中和标杆水厂
“更新+管控”高排放车辆 快速让环保车型成为主流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21年7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色低碳治水 打造碳中和标杆水厂

图为酒仙桥再生水厂
北京排水集团
 

花园一样的再生水厂,把污水变成可再利用的“干净水”的同时,还实现了“热”和“电”两种能源的回收利用,不但“电能自给”,还可实现余电上网。位于北京朝阳区的高安屯再生水厂,预计在“十四五”将打造成全国“碳中和”标杆再生水厂,在北京乃至全国树立起低碳绿色发展的典型示范。

包括高安屯再生水厂在内,北京排水集团运营中心城区11座再生水厂、5座处理中心,污水处理设计规模423万立方米/日,污泥处理设施设计规模6128吨/日。年生产高品质再生水近12亿立方米;年无害化处理污泥约130万吨,生产达标污泥产品40余万吨。在污水收集、污水处理、再生水生产供应、污泥处置等方面的贡献率占中心城区的95%、全市的80%左右。

“作为市属公共服务类一级企业,北京排水集团也是本市重点碳排放单位,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40余万吨。”北京排水集团副总经理张荣兵介绍,水环境治理企业以污水收集和处理为主要任务,既是生态环保企业,同时也是耗能大户,承担着水环境治理和自身碳减排的双重任务。

近年来,北京排水集团充分认识碳减排的重要性,在水环境治理中通过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生态服务创新加大碳减排力度,着力做好低碳运营的“减法”和开发利用再生能源的“加法”,不断实现水环境治理模式从传统的高能耗治水向低碳绿色治水转变。

“十三五”期间,排水集团在对外供水量大幅提升,防汛保障设施能力增加,除臭设施不断升级的条件下,通过持续创新,深入挖掘节能减碳空间,实现处理万吨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7.5%。通过沼气热电联产、光伏发电、集团内外水源热泵清洁能源利用,以及厌氧氨氧化技术等措施,“十三五”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6万吨,相当于“零碳排放”处理了13亿立方米污水,实现了节能低碳运行。

以高安屯再生水厂为例,集团通过高效运行污泥高级厌氧消化耦合沼气热电联产项目,提高消化产气率及消化效率;通过热电联产实现“热”和“电”两种能源的回收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高安屯再生水厂污泥处理中心采用世界上先进的热水解+高级厌氧消化+板框脱水工艺,当污泥处理能力达到1836吨/日时,每年可产沼气4000万立方米,其中40%的沼气用于热水解本身,60%的沼气用于发电,发电量4800万度。水厂每年运行消耗电量3700万度,可实现“电能全自给”,余电上网,实现高安屯厂碳中和,成为全国碳中和标杆再生水厂的典范。

张荣兵介绍,“十四五”时期,排水集团聚焦绿色低碳治水,着力打造“技术领先、厂网一体、智慧运营、绿色低碳、能源自给、资源回收、生态和谐、厂城融合”的绿色低碳水厂。实现“十四五”末较“十三五”末碳排放量减少40%以上。

期间,将进一步推动先进技术转化落地。例如当前世界水务行业最先进的生物处理技术之一——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和最先进的颠覆性污水生物脱氮技术——厌氧氨氧化技术均在集团得到工程应用,可节省大量电能和药剂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时,进一步优化“厂网一体化”运营调度,均衡水厂负荷,深入挖潜治污降碳空间。进一步完善智慧化管理模式,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进一步减少集团碳排放。

“十四五”时期,排水集团还将持续提升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全面推进沼气热电联产项目运行,全部完成集团所属5座污泥处理中心污泥高级厌氧消化耦合沼气热电联产项目,实现沼气全利用,每年发电量8000万度。同时,进一步扩大分布式光伏发电利用,集团在原有3座再生水厂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的基础上,增加3座再生水厂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装机总容量25.45MW,年发电量3200万度。“届时,清洁能源将替代外部购电,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张荣兵说。

“水厂处理出来的污泥,看似是废物,其实也是一种资源,在多举措减排的同时,集团还在全力推动污泥资源化利用,把污水处理厂向‘资源工厂’转变。”北京排水集团负责人介绍,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N、P等营养元素及植物所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能够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的生长,并增加林木绿期。污泥产品土地利用是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用于园林绿化、林地抚育、矿山修复可增加林业碳汇。

张荣兵介绍,通过国家发改委《北京市污泥资源化苗圃种植项目》示范项目的实践以及相关的研究证明:污泥产成品具有良好的营养特性,可显著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且不影响土壤、地下水等质量。北京市林地利用试点、圆明园遗址公园、翠湖湿地公园污泥产品利用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十四五”时期,集团将继续推动污泥产品资源化利用,每年40余万吨污泥营养土全部资源化利用,通过林地利用、园林绿化、矿山修复、沙化地改良、盐碱地改良等方式,有效实现生态固碳,实现再生水厂向“资源工厂”转变。

□本报记者 孙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