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京西“清凉胜地”之称的香山樱桃沟,不仅自然景色宜人,还有一处著名的红色遗迹——“一二·九运动”纪念地。85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此举办夏令营,燃起热血青年的爱国之情,而今这里尚有遗迹可寻……
从北京植物园南门入园,沿中轴路直行,至智光重朗牌坊,向左沿小路去往樱桃沟方向,按路标所引,一路前行。不多时便进入幽静的樱桃沟,再沿山路继续而行,很快就来到一处平台之上。只见三座高大的白色立体“人”字形建筑格外醒目,其北侧长形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几个大字。这里就是80多年前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举办抗日夏令营的地方。
来到纪念碑前,仔细观看后,对这处红色纪念地有了初步了解。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随后妄图向关内进攻,占领华北地区。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史称“一二·九运动”。1936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青年群众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正式成立。当年暑假,在香山举办了“平西樱桃沟抗日救国军事夏令营”。营员们是来自北平多所大中学校的“民先队”队员或具有双重身份的共产党员。他们在樱桃沟里扎起营帐,打起地铺,支起锅灶,开始夏令营的生活。他们举办政治讲座,学习军事常识,开展军事训练和演习,发出了“坚决抗日,保卫华北”的誓言!学员们还在山石上刻上“保卫华北”“收复失地”,以此表达热血青年的心声。
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沧桑,“平西樱桃沟抗日救国军事夏令营”活动的遗迹逐渐消失了。1980年6月,北京植物园工人在清除樱桃沟的杂草时,无意间发现沟旁一块大青石上面刻有“保卫华北”四个大字。虽然经过风雨侵蚀,但石刻依然完好,后又在樱桃沟的一个土坡之下发现“收复失地”石刻,虽然在土石中埋没数十年,但字迹清晰可见。经过多方考证,认定为这是当年“平西樱桃沟抗日救国军事夏令营”活动遗物,是难得的革命活动遗迹。
1984年,即“一二·九运动”50周年前夕,在樱桃沟建立一个“一二·九运动”纪念地,以缅怀革命先辈,启教后人。
“一二·九运动”纪念地位于樱桃沟水源头东侧的平台上,即当年夏令营活动的中心地区,由纪念碑和纪念亭组成。纪念碑长28米、高3.3米,碑身为黑色磨光大理石,碑东侧镌刻着:“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八个鎏金大字,字体苍劲有力、金光闪烁。碑西侧镌刻着“一二·九运动纪念”碑文。
纪念亭由三座三角形小亭组成,中央主亭高5.5米,边长5米,两边的次亭高4.2米,边长1.8米,其创意是:三角形是“一二·九运动”后举办军事夏令营时露营帐篷的缩影。三个三角形组成一个立体的“众”字,寓意着广大民众的觉醒和人民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决心。挺拔的建筑线条象征青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3座亭在黑白相间的花岗岩台基上,周围矮墙上覆盖粉红色花岗岩压面石。
2012年,又在此增建了“青年服务国家”雕塑墙,由红色的团旗和主题雕塑“青春力量”组成。五只紧握的拳头喻示着当时青年人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决心。
置身在这充满红色气息的纪念地,给人一种凝重的气氛,不由得使人追忆起当年热血青年在此学习与训练的场景。仰视高大的“众”字,突显一种坚强与众志成城之力。
来到绿树掩映的“保卫华北”石刻前,只见四个鲜红的大字镌刻于一块长约2米,高约1.2米的青石之上,字体呈十字形排列。每个字阔约六七寸,正正方方,凝重大方。遥想当年,这四个大字,激励多少热血青年投入到抗日救国的行列,而今细细品味这四个大字依然苍劲有力,充满生机。
随后又来到“收复失地”石刻前,四个字呈横向自右向左排列。由于这块石头较小,所以字迹比“保卫华北”四个字小了许多。这也是当时热血青年发自心底的最强音。为再现历史,石刻前设置了两位大学生人物雕塑,手里拿着锤子、钢钎,呈现出当年在青石上刻字的造型,由此这组雕塑名为《与历史对话》。
在离此不远的山坡下还有一组雕像,题为“不平静的书桌”,主题取自“一二·九”运动时《告全国民众书》中的一句话“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寓意着在抗日战争年代,大学生们心系国家未来,努力寻求救国之路,抽象地表现了爱国学生用生命和热血抗争的历史画面。
徜徉于此,追忆峥嵘岁月,无不令人浮想联翩。“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已成为樱桃沟的一处景观,也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时有党组织到此开展了“缅怀先辈、重温入党誓词”主题党日活动,而团组织也组织青年团员、学生来此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一二·九运动”纪念地为高大的苍松所掩映,止步于此,山风吹拂,松涛阵阵。那三座洁白而巨大的“人”字,在风中尽显挺拔有力,给人一种刚毅的精神激励。
□户力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