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苑
3上一版  下一版4
 
自行车的美好记忆
夕阳下的田野
红袄漫话
盛大的花事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6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行车的美好记忆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票证风行的时代,那时候物质相对匮乏,而人们对自行车的追崇热度,绝不亚于时下对小车的酷爱,谁能够拥有一辆自行车,那可是件羡煞众人的事情。相对于步行来说,当年的自行车已经是高速的交通工具了,常常能省却人们徒步之苦,大家常亲切而又形象地把自行车称之为“脚踏车”。

最早受到人们青睐的是那种高大的28型自行车,前面是横杠,后面是方形的座架,平而厚实的撑脚,整个车身重而结实,所以除了带人以外,它还能搭载重物,后座上面可堆高、左右两侧可悬挂,就连大杠和车把手上都可搭挂东西,碰上个骑车高手,各种箱子、袋子能把一辆车“全副武装”,只等车手坐稳垫子,这辆载重“卡车”就能快速前行了。周围的人看了,常常是叹为观止。

在当时,购买自行车除了排队外还要凭自行车票才行,而且对一个月薪仅30多元的普通工人来说,买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大约需要四五个月的工资。因此,车主对自己的自行车很是珍惜,一般不舍得外借。我们生产队的一位车主在拒绝朋友借车时,一本正经地说:“借人可以,借车不行。”后来成为了大家的笑谈。但由此可见,拥有一辆自行车在当年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那个年代,小伙子结婚也是用自行车去迎娶新娘的,借来三四辆自行车,擦得锃明瓦亮,前面车把上系好红布头,在媒人的带领下,喜气洋洋地去接新娘。吃完中饭,一骑人又带着新娘、伴娘等往回赶。喝了酒的新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常常边骑车边扭过头和新娘说悄悄话,时不时传来新娘的窃笑声,偶尔也看到新娘的粉拳轻捶了新郎一下,于是新郎蹬踏起来更加有力了,车子急驰起来,在新娘的轻呼声中,爱情的小手情不自禁地紧紧抱住了新郎的腰身,那旋转的车轮更是归心似箭了……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为了方便父亲上下班,家里省吃俭用也买了辆“永久牌”28型自行车。看着父亲娴熟的骑车技术,我也向往着啥时候能学会骑车。于是,等父亲下班回来后去地里帮忙干农活时,就偷偷地把车推出来。刚开始连自行车都推不稳,扭扭歪歪。过了几天,开始学溜车,左脚踩到踏板上,右脚使劲一蹬,车子向前冲出十几米。有时把持不住,连车带人滚到一块。摔得车把子歪了、车链子掉了是常事,当然免不了挨父母的训斥。

但是学车的痴心却依然不改,先从右腿穿过三脚架嘎登嘎登的踩半圈,然后慢慢地学着蹬整轮,最后尝试着跨上大梁,屁股一扭一扭地骑,个把月下来,原来不听使唤的自行车在我手里也能驾轻就熟了。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个离家10多公里远的村办小学教书,于是家里买了辆自行车作为我的“坐骑”。晴天上班还是不错的,边骑车边欣赏碧绿田野、清清小溪、蓝蓝天空……雨天可就遭罪了,因为乡村小道都是泥路,下雨后道路就变得泥泞不堪,当车子的轮胎与挡泥板之间被泥浆塞满时,车子就寸步难行,这时候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木棍拿出来,将里面的泥浆撬掉,然后奋力往前冲,顺势飞身上车,使劲踩踏板,加速前行,但是不一会儿,再次被不依不饶的泥浆拖住了,就在这循环往复中砥砺前行,好不容易来到学校,已是狼狈不堪了。而每周末精心擦洗这匹“宝马”则成了我的必修课。

随着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自行车早已如“堂前燕”一般“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到了上世纪末,摩托车、电瓶车渐渐多了起来。进入本世纪后,我国汽车制造业更是强劲发展,汽车都已逐步进入了千家万户,出行的交通工具也变得便捷、多样了: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等等,自行车已渐行渐远、悄然落幕了。回首交通工具的变迁,从急切期盼“两个轮子”到实现“四个轮子的梦”,充分见证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与城市的快速发展。

自行车,它是我们的老朋友,曾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喜怒哀乐,现在想起,那一段难以释怀的情结依然驻留在心中。

□徐新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