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百年巨变——雕塑作品展”目前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公共空间——南、北三层平台,分“苦难岁月”和“美好生活”两部分。从北侧楼梯拾级而上,《轰炸》《农工之家》《农奴斗争盼解放》《翻身农民》等经典雕塑作品便映入眼帘,本次展览正是通过雕塑这一丰富立体的艺术形式,让观众感受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中华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苦”走到“甜”
此次雕塑展作品均以人民生活的改变为主题,用平视的视角,回望中国人苦难深重、奋起抗争的过往,展现向往美好、共享幸福的今天。展品以北、南两区铺陈,诠释着中国人民从“苦”走到“甜”的奋斗历程。
据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介绍,本次展览展出以普通群众生活场景和切身感受为切入点创作的近百件雕塑作品,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主义风格特点。这些作品细致刻画了旧中国人民苦难深重、饱受欺凌的悲惨命运,生动描绘了新时代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共享小康的幸福生活,深刻揭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
在“苦难岁月”篇章中,一件件呈现“中性灰”颜色的作品细致刻画了旧中国人民苦难深重、饱受欺凌的悲惨命运。其中有一幅作品《轰炸》特别引人瞩目。这座雕像是雕塑家滑田友生前在法国创作完成的,刻画了一位母亲手抱幼儿,拉着几岁大的儿子躲避飞机轰炸的情节,通过三个不同年龄人物不同动势与表情刻画,表现出他们在敌机轰炸下的心理状态,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残害,同时以艺术的手法表现出一种极端状态下的人性光辉。这座雕塑是旅欧艺术家现实主义题材的一幅极具代表性作品,滑田友回国以后从事雕塑教育工作,之后此幅雕塑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得以永久保存。
《最后一滴奶》取材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事件,中国美术馆馆长、雕塑家吴为山描绘了一位母亲已经被日本人刺死,年幼的弟弟尚不懂事,依然趴在妈妈身上吸吮着最后一滴奶水,稍年长的哥哥则坐在地上嚎啕大哭的画面。站在雕塑前,万分疼痛的身心感受一下子把观众带入那个悲惨的年代,并从中感受艺术的力量。
顺着南侧阶梯向上,拉开了“美好生活”的序幕。这一部分选取了近年来新创作的主题雕塑作品,立足现实生活,聚焦人民群众身边最朴实无华的生活场景,汇集成一幅全面小康社会的全景图谱。不同于“苦难岁月”的中性灰主色,“美好生活”的作品大多呈现出一抹温暖人心的 “时代红”。作品表现的都是身边的人和事,宇航员、奥运健将、广场舞大妈、外卖小哥、小学生、摩登女郎、健身大爷大妈等不同群体,给观众最大的艺术印象就是亲切。
一展看尽劳动主题雕塑力作
此次展览汇集了国内众多有影响力的雕塑艺术家的作品,内容丰富,多姿多彩,反映时代风貌。
据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介绍,本次展览最大的特色是较为系统地展示了近百年来写实主义雕塑对劳动人民的塑造,从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第一座大型劳动人民主题雕塑、刘开渠创作的《农工之家》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美院、60年代四川美院、70年代中央美院等分别创作的写实主义作品。雕塑作品包括刘开渠、滑田友、潘鹤、田金铎、曹春生、吴为山、曾成钢、李象群、焦兴涛等老中青雕塑家的经典作品,如《田间地头》《农民父子》《轰炸》《农奴斗争盼解放》《孤儿寡母》《开荒牛》《走向世界》《梦想启航》《乡里乡亲》《震天鼓》等,可以说每件作品都是艺术家的雕塑力作。
刘开渠的《农工之家》创作于抗战胜利后,以田园间男耕女织的美丽图卷,表达作者经历了战争后,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农民、工人为题材,用雕塑反映生活,这在中国雕塑史上还是第一次。刘开渠是我国老一代伟大的艺术家,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就是由他主创完成的,他还独立完成了《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支援前线》和《欢迎解放军》等重大历史性浮雕的创作。
在“美好生活”篇章中,《开荒牛》是潘鹤为深圳经济特区进行的主题创作,作品以开荒牛拼尽全力拉拔老树根的形象,生动表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四川美术学院作品《梦想启航》表现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航天科技展览的情景。陈妍音的《歌唱祖国》按照1∶1比例真实还原了歌唱者演唱的场景。
百年大展见新意
此次展览因地制宜,以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南北遥遥相对的两个公共区域因地制宜巧妙结合展览主题举办展览,给观众耳目一新的体验。据中国国家博物馆纪委书记、策展人陈莉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历来有组织重大主题性创作的优秀传统,从20世纪50年代革命博物馆时期就组织了大量的革命题材创作。为了反映新时代人民的幸福生活,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与国博紧密合作,专门为本次展览创作了7组大型系列主题性雕塑,首创了雕塑反映新时代的第一批大型主题创作,为时代增添了新的气象。
在展陈形式设计上,为调和展览两大部分的空间距离,使展览更加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的视觉效果,设计师从展陈形式语言、色彩和空间布局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设计。未来,展览还将借助AR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引入AR眼镜,让观众在展览现场体验智慧化看展。
□娄敏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