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红螺山下古迹多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1年5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螺山下古迹多
怀柔红螺山气势恢弘,有东西两座主峰,是一块风水宝地。传说当年岭上的红螺洞里有红螺出现,且释放红光,故此得名。当年明成祖选陵,曾作为仅有几处候选之一,可见地势非凡。不少古人看中此地,留下多处古迹。
 

红螺寺渊源颇深

山下红螺寺的名气还应归于佛事之盛。《红螺山大明寺碑》载,红螺寺是圣安寺的下院。大圣安寺就在现西城区的南横街,是金元两代皇室的家庙,当年里面供奉着金世宗、金章宗的像。金世宗完颜雍继位,于大定年间,请佛觉大师到红螺寺,“以镇兹山”,使红螺寺名声大起。朝代更迭,元仁宗下诏,请云山大师主持大圣安寺,因同宗同派,内侍大司徒王伯顺奏请太皇太后,动用国库修缮红螺寺。几十年过去后的元末,云山大师自大圣安寺归老,迎来红螺寺再次兴盛。中国佛教净土宗出了13位祖师,其中第12代彻悟(号际醒)大师和第13代印光大师,都曾在红螺寺讲经说法。众多大师的影响,才有了“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说。

红螺寺原称大明寺,明正统年间改名护国资福寺。《康熙怀柔县志》记载:资福寺在县北二十里红螺山麓,古大明寺也。《日下旧闻考》载:此寺“创于金皇统初。明正统丁巳重修。”不过,按元代樊从义《大明寺碑》称,始建于唐,所附词中具体说是“开基创建于盛唐”。之后历代都有修复。

现在寺名与一段传奇有关。《长安客话》载:“山巅有潭,相传潭中有二螺,大如斗,其色殷红,时吐光焰,照映林木。”

志书中有详细的记述,“湊湊出石隘中者,龙潭水也”,“水色澄碧”。红螺就长在这里。螺为何红,似乎奇异,细想,螺蛳本有棕色,含红的色素,长得那样大,必然会有异常。

寺内植物称三绝

寺内有三绝,均为林木:翠竹成林;两株银杏树,一雌一雄,粗壮茂盛;紫藤寄松尤为奇特,松不高,冠极大,覆盖大半个庭院,旁生一藤,爬满松树。20世纪90年代初,我曾到此游历,藤已长得健壮,当时就感新奇:松老藤少,不知何时攀来缠绕。适逢春末夏初,串串紫花沿着藤与松的枝叶垂落下来,香气弥漫寺院。那时寺里并无许多竹,或不引人注目。

翻检志书,竹之多少,历经变化,算为趣竹之话。据说竹是云山大师归老红螺寺时所栽,那是元末至正年间的事。怀柔知县吴景果有诗:“不知此竹始何时,手植传是云山师。”竹为南方植物,育活不易,不知大师缘何想起这般清雅有节之物。至康熙二年(1663年),竹子长势极好,康熙“圣驾临幸,设御座于山亭,亭下有竹甚茂,上命内侍记其数,凡六百余竿云。”皇帝能在北方赏到稀罕之物,倍感新奇,极为喜爱。志书中还记载了竹的位置和面积,“殿西有竹一亩,则竹之繁植已久”,历经几朝几代,已是遮天避日,“想见此君繁盛日,绿云苍雪连诸天。”

之后,可能是气候的原因或疏于管理,竹子颓势,数量渐少,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竹已没剩几根,成书于此时的《日下旧闻》中写道:“惜寺僧不知培护,今仅存弱筱数竿已。”吴景果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做了怀柔知县,在任期间写下《红螺寺竹下作》,其中描写了所见场景:“即今巨竹尽凋残,弱筱娟尚可怜。”仅存几竿弱竹,作为县长,不免留恋盛景,极力嘱咐寺僧要勤于护养。这仅是愿望,百年后晚清时,“今竹已芟夷几尽矣”,所剩无几。

而今竹子种满山门前,不仅在“殿西”,也绝非“一亩”。万竿金翠,挺拔而立,微风徐来,瑟瑟作响,令人浮想联翩:盛衰之变,无可非议,耐人寻味的是,彼时难事,此时长得轻松茂盛。

当年红螺池三面都是果园,春日花开灿烂,引得众多游人观赏。至于银杏树,志书上未提及,是否大寺庙多有,不得而知,倒记载了“殿前古槐二株”。树冠相当大,吴景果的表弟,参与编纂《怀柔县新志》的潘其灿有诗,“槐覆浓荫接地流”。吴景果时就称古,再加上之后的300多年,至今真是老槐树了。现在山门前四棵槐树,一棵最粗,也有古意,另两棵略细,一左一右,应是同年所种,与古树对称的东边那棵要细得多,在原根上滋生。

范文程墓居此地

红螺寺西行几百米路北,有一深坑,直径五六米。据目睹过此景的人回忆,20世纪80年代末还能看到泉水,水中涌起一串水泡,炸开于水面,犹如珍珠散开,所以叫珍珠泉。《长安客话》载,“红螺山有泉一线,以珍珠名,其水湧如喷珠故也”,可见此泉古时喷力之足。现今已被水泥覆盖。

自珍珠泉沿柏油路转向西南,山形逐渐收入目中,确有气势,略能分清有两座山峰,所以范文程的三子,兵部尚书范承勋在《范氏京儿诸阡记》中写下红螺山得名的另一说,当地人称“两山顶若双螺”,志书没有记载,却可想见此处绝非凡山。当年明成祖选陵,深得朱棣赏识的廖均卿奉命进京,还曾考察过红螺山,并作为仅有几处候选之一,可见地势非凡。

路西山坡下就是范文程墓,没有任何凸起标识之物,若非特意寻觅和引路,很难在一片庄稼地中找到。说起此人,未必谁都关心,要说到吴三桂搬清兵入关,人们耳熟能详。那时,睿忠亲王多尔衮并不认为是个机会。他三次兵围都城,都没拿下大明,而李自成一举成功,这足以说明实力。比较是最好的鉴别,怎敢轻举妄动。他对手下阿济格、多铎说:“自成一举破之,其智勇必有过人者。……不如分兵固守四境,以观动静。”三人“咸有惧色,遂顿兵不进”。这就是最初的多尔衮。就是在这关键时刻,范文程力谏借机进攻,深入分析了清军必能取胜的原因,坚定了多尔衮入关的信心和决心。

入关作战中,范文程深知民心向背的重要,告诉民众:“吏来归,复其位;民来归,复其业。师律素严,必不汝害。”几句话把兴师的意图和方针说得明明白白,檄文后还署上范文程的官阶和姓氏,使“民心遂安”。

范文程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表现了一位政治家的智谋和远见,提出了一系列开国要则,进京后:为崇祯帝发丧,安抚遗民,任用明官,定律令,建议减少赋税等等。顺治二年,江南既定,范文程上书顺治帝:“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请再行乡、会试,广其登进。”解决了人才来源和普通民众入仕之路。

就因为远见卓识和忠心耿耿,皇上格外重视范文程,每次议政,一定会问:范文程知道吗?如果不知,便问:为什么不与范文程商议?如果说:他也这样认为。皇帝就同意了。

这位开国功臣服侍过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福临、清圣祖康熙玄烨四代君主,官至文馆的主要成员。范文程最后成了太傅兼太子太师,就是给皇帝和太子当老师。什么职位能比影响皇帝思想意识更重要呢?

皇帝念及开国老臣,非常敬重范文程,给以厚重礼遇。《清史稿·范文程》载:“文程疾,尝亲调药饵以赐。”历朝历代,有几个大臣能让皇帝调药,何况是汉人。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去世,卒年70岁,谥号“文肃”。康熙皇帝亲撰祭文,并立碑纪其功绩,赐给墓地。

红螺山巍峨雄武,一山双峰,比肩耸立,两翼舒展,引带群山,酷似舞动双翅的大鹏金翅,护卫着此地。40多年后,康熙皇帝又为其祠亲书横额“元辅高风”。

主讲人介绍:

高文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艺术档案学会文化艺术合作交流专委会副会长,电影编剧等。出版《密云城堡踏勘》《延庆城堡寻踪》《昌平关城探访》《京都志趣》等。

□主讲人:高文瑞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