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征稿启事
一双闲不住的手
淡到极致见真味
特殊的“党课”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1年5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特殊的“党课”

 

1987年5月,我来到了位于祖国东北边陲的鹤岗矿区,成了一位普通的煤矿工人。在矿区,我认识了一位邓总工程师,非常敬重和钦佩他。老邓在掌子面不仅精通采掘技术,而且对管理也有一套。用一位矿长的话说,“只要邓工在掌子面,产量安全都没问题,我可以在办公室里安心睡大觉。”邓工有个外号叫“煤块儿党员”,我一直不解,又不好意思打听,直到我要迈进党的大门时,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午饭后,矿组织部负责人老杨找我作入党前谈话,当他了解到邓工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后,点点头:“嗯,‘煤块儿党员’介绍的,错不了……你知道‘煤块儿党员’这个外号怎么来的吗?”

“不知道啊,我也一直好奇。”我说。老杨笑了,接着,给我讲起了邓工外号的来历。

24年前,23岁的邓工矿院毕业后来到煤矿,成了一名技术员。掌子面的工人发现,这位技术员有点儿“特殊”。不但能在掌子面天天看到他,而且他还和工人们一起在掌子面摸爬滚打——每天升井时,脸上是黑的、脖子上的白毛巾是黑的、衣服后背是湿的,工作服特别埋汰。大家都觉得这位技术员新鲜,亲切地称他为“小邓”。小邓设计了风门,治好了掌子面风量不够这个老大难。他还研究节省煤炭资源技术,深受大家的好评。

有一天,掌子面发生冒顶,小邓等21人被堵在里面,与外界失去了联系。采煤队队长老孙、采煤队支部书记老王带领大家想尽各种办法,都无济于事,始终找不到逃生之路。“唉……”这时候,小邓伤心地叹了口气,眼睛湿润了。

“叹啥气啊!咱们不还没死呢吗?”老孙对着小邓吼了两嗓子,随即又觉得自己有点过了,轻轻拍了拍小邓的肩膀,“小子,别害怕,有大伙儿在呢!”

“小邓,咱们肯定能安全升井。”老王和老孙对视一眼,然后扫视了大家一圈,说道:“大伙儿放心,矿领导一定会想办法救咱们出去的,现在他们肯定在外面打通道呢。”

小邓擦了擦眼泪,问:“王书记,如果这次我死了,能被追认为党员吗?”

老王为了鼓励小邓,点点头:“嗯,你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已经是入党积极分子了,一定能。”

这时候,老孙也指着小邓对老王说:“小邓大学毕业来到咱们煤矿,与矿工一起摸爬滚打,设计了感应式风门,尤其是他研究的‘高跺煤回采技术’让咱们矿少浪费20多万吨原煤……这些事实大家有目共睹。你一定可以入党的,你放心!”

“谢谢孙队长,谢谢王书记。”小邓在一旁感激地说道。

三天后,被困的21名矿工除小邓和另一位矿工在被解救时受伤外,其余19人均安然无恙地升井。不久后,邓工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听着老杨的讲述,不由得对邓工入党的传奇经历而赞叹,又有点好奇,便问老杨:“邓工在被解救时咋会受伤呢?”

老杨说:“邓工他们被堵第四天,救护队才在掌子面打开了一个只有水桶粗的通道,想要再扩通道,担心引起冒顶,所以让大家一个一个往外爬。当最后一名矿工往外爬时,由于腿部受了伤,费了好大的劲儿就是爬不出来。倒数第二个出来的邓工毫不犹豫返回去救那位矿工。当他把矿工推出通道口,自己再往外爬时,没想到通道口塌了,煤块儿砸伤了邓工的腿……”

老杨讲完了,我心中不由得对这个“煤块儿党员”邓工,又多了敬重和钦佩。

□周脉明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