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产教融合,专班培养 联手顶级企业打造新潮专业
产教融合培养紧缺高技能专业人才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1年5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教融合培养紧缺高技能专业人才

北京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我校1956年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来,一直紧紧围绕着北京市对机电专业的人才需求,随着北京市产业布局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的服务方向,从煤矿机电设备到高端制造业,再到城市运行生命线工程系统和高精尖产业,我们适时地培养首都最紧缺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北京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教研室主任李林琛说。

李林琛介绍,该专业和学校同步诞生于1956年,是全国一流专业、学校王牌专业、国家高职高专精品专业、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重点专业、全国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和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还是北京市特高专业群、国家双高专业群牵头专业。

专业由下至上,分为共享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拓展提升课程和顶岗实习课程,拥有国家高校优秀教学团队、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其中国家教学名师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3名、北京市职教名师1名。该专业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先后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全国创新创业创效大赛特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互联网+大赛三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ROBOTAC机器人大赛连续6年一等奖(4届冠军、1届亚军)等多种荣誉。

李林琛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自2012年起深入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适应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和首都城市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城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历经“课程突破、专业拓展、系统提升、普及推广”等多阶段持续改革。

专业以培养“懂技术、精技能、擅创新、德技双修”的现代工匠为主线,对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系统化设计,创新双主体育人“三方参与、五面融通、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贯通课内课外,涵盖“课程学习+专业社团活动+技能大赛+技术服务”的系统创新型人才综合培养体系。

依据产业链上下游不同企业、不同工作岗位的创新能力需求,专业将创新型人才划分为技能创新型、工艺创新型、研发创新型、管理创新型等四类,基于职教特色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形成了多层级目标的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路径。

“以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初步创新能力。以社团深入开展实践,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以大赛推动自主创新,提升系统创新能力。以技术服务引领融合,提升职业创新能力。这4条人才成长途径,让学生迅速成长起来。”李林琛说。

林午童于2009年入学,参加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赛项,获得全国一等奖。2012年从学校毕业后进入北京中联创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作,2016年担任电控部主管,近年来负责了电子制造、汽车、锂电池、新能源、食品医药等行业内几十个非标自动化项目,涉及精密测量、机器视觉、工业机器人、总线通讯等多种技术领域,成为公司的核心成员。

王举康是2014年入学的学生。2017年参加北京市(机械装调与控制技术)大赛获二等奖、最佳工业设计奖,2018年参加国家高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获一等奖,同年参加北京市(机械装调与控制技术)大赛获一等奖。2019年毕业后,加入中国航天九院十三所北京航天时代激光导航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工匠。

还有学生刘昕瑀,2016年入学,2017年参加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TAC赛事,获亚军、最佳工业设计奖;2018年参加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TAC赛事,获冠军、最佳技术奖。2019年毕业后加入中国商飞北研中心先进结构材料实验室,完成C919型号任务的三维数模设计与二维工程图绘图,2020年正式成为中国商飞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试验员。

“面向未来,专业设置将主要服务首都智慧城市运行生命线工程系统和智能设备高精尖产业两个领域,为国家培养技术创新型高端人才。”李林琛说。

□本报记者 马超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