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任洁)5月11日,教育部、中宣部、国家卫健委等15个部门联合出台《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多措并举,力争到2025年每年持续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有效提升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
《光明行动》要求,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严格按照“零起点”正常教学,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寄宿制学校缩短学生晚上学习时间,科学布置作业,减少机械、重复训练,不得使学生作业演变为家长作业。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校内统一考试次数。引导家庭配合学校切实减轻孩子学业负担,不盲目参加课外培训、跟风报班,根据孩子兴趣爱好合理选择。
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学生每周参加3次以上中等强度体育活动。
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确保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建立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监测数据库,每年开展全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动态监测,努力实现县(区)儿童青少年近视监测全覆盖。
《光明行动》提出,每年面向各省级人民政府开展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评议考核工作,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教育部联合卫生健康委开展的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15个省份近视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省份近视率超过50%。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较2019年有小幅上升,但与2018年相比仍有下降,基本实现预期防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