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征稿启事
用讲好课践行入党誓言
“父爱”深深
走在古今中西诗歌交汇点上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1年5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在古今中西诗歌交汇点上
——读朱光潜《诗论》
 

《诗论》不仅是朱光潜本人最看重的一本书,也被学界誉为中国百年新诗史上最具科学性和逻辑性的诗学论著,有“中国现代诗学的第一块里程碑”之称。学贯中西的朱光潜以跨文化视野进行诗学研究,以中格西、以西释中,从文艺审美的高度阐释文学特质,不仅拓展了国人诗学研究的眼界,更开拓了中西比较诗学的先河,无愧于中国现代诗学史的传世经典。

朱光潜不仅从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追寻了诗的起源,也从史实、学理等多角度探讨了诗境的传递媒介、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等方面的诗学知识,更横向对比了诗与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的关联,以及诗歌和散文的界限等,让诗歌隐于其内的特征更为具体和明晰地呈现出来。

《诗论》虽首版于1943年,但书中文稿却多写成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此期间,朱光潜深受新文化思潮和新文学理念的影响,从“始而反对”,很快到“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古文和文言,自己也学着写起白话来了。”白话诗歌、散文、小说的兴起,不断打破以往经典的束缚,古今中西诗学交融碰撞,各类文体开始逃离突破旧有的一切限制,不同文体间的界限变得更为模糊起来。在此背景下,朱光潜对诗歌的起源、谐隐、媒介,乃至诗歌的韵律和节奏,都进行深入透彻的解析和阐述。但对诗与散文如何界定,这个从表象上来看似乎很容易解决的问题,朱光潜却未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因为“寻常所认出的分别都不免因有例外而生问题”。书中,他从“音律与风格上的差异”“实质上的差异”“否认诗与散文的分别”等三个角度进行论述,最后一段中,他更在承接前人现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诗为有韵律的纯文学”的观点,但最终还是被自己给否定了,始终未能对诗与散文的区别提出一个定论。《诗论》既为“论”,本就为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所有论述必然具有探讨意味,虽然朱光潜未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他所做出的努力。

朱光潜治学严谨,对体例十分重视,而第十三章“陶渊明”却与《诗论》体例不相符。该文是1948年出版《诗论(增订版)》时,由朱光潜亲自审定补录进去的文章,他在反复斟酌后将此篇选入,背后的原因让人十分好奇,但仔细一想,却豁然开朗。朱光潜素来敬仰陶渊明,对其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和高远拔俗、至真至朴的人生态度很是推崇。抗战期间,他将陶渊明《时运》中的“欣慨”二字作为自己的室名,并让好友篆刻两枚图章作为纪念。“欣慨交心”既是陶渊明的心灵写照,也与朱光潜人生观相契相应。更为重要的是,陶渊明是前十二章中重要观点的绝佳例证,他在书中多次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来印证“诗人的思想和感情不能分开,诗主要地是情感而不是思想”“研究一个诗人的感情生活远比分析他的思想还更重要”等中西诗学交汇观点。因为在他看来,优秀的诗歌不仅需要在语言凝练、意境营造、韵律节奏方面等方面下功夫,更需要人格魅力与精神感召力的滋养,这点不论古今中外的诗学,概莫能外。

《诗论》是一部以诗为主的诗歌专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融合中西诗歌美学理念的永恒魅力,书中跨越古今、横贯中西、超越文体的文学本质性的探讨,以及其诗歌研究背后展现的治学态度、精神追求更值得我们去体会和深思。

□李钊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