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有“五坛八庙”之说,月坛为“五坛”之一,位于西城南礼士路西,曾是明清时期祭月之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久闻其名,特此寻访问古,领略一份浓郁的“月文化”。
乘坐15路公交车到“月坛公园”站,下车后向南而望,一座高大的朱红高墙,绿琉璃筒瓦歇山顶,三券砖砌的大门映入眼帘,这就是月坛的北门。
进入坛门,首先来到“月坛公园建园记”牌前,对月坛的历史与文化有所基本了解。
月坛原名“夕月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秋分日祭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诸星宿神祇的地方。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清末坛庙渐废。1955年辟为公园,正式开放。
沿中轴路南行不久,见路西有一座高大的两层建筑,走近一看,是钟楼,绿琉璃筒瓦歇山顶,檐下彩绘旋子彩画。透过格栅网眼,隐隐可以看到顶楼悬挂的大钟。当年帝王举行祭月大礼时,在此鸣钟,以示祝福。
由此往南,就是月坛的主题建筑夕月坛,也就是皇帝祭祀月神的地方。而今被坛墙封闭起来,无能进入。据《月坛史话》记载:夕月坛台是由白石砌成的一座方台,高1.5米,14米见方。东南西北四面建有石台阶,台阶均为6级。坛台四周围有矮墙,矮墙正东建有一座三门六柱的棂星门,西南北三面各建有一座一门二柱的棂星门。围绕坛台的坛墙为方形,周长九十四丈七尺,高八尺,厚二尺二寸,覆黑琉璃瓦。因为祭月要向西祭祀,所以祭坛的正门是向东的。
看过坛台,再往南走,为月坛的辅助建筑,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祭器库和乐器库。神库是平时安奉夜明神位之地,神厨则是祭祀前准备祭祀贡品的场所。而祭器库和乐器库分别为存放祭月时使用的祭器和乐器的仓库。由于年代久远,灰色的围墙尽显沧桑。
由此向东,沿甬路而行,再向北,是一座宁静的院落,坐北朝南,宫墙有三座宫门,中门为砖石结构歇山小顶过梁式过木方门,覆绿琉璃,两侧为顺墙而建的小门。这就是月坛的具服殿,为明清两朝皇帝祭月时更换祭拜服装和休息的地方。
进入门内,顿觉宽敞。迎面是正殿三楹,坐北朝南,为绿琉璃筒瓦歇山顶,檐下斗拱,梁枋施金凤和玺彩画,正中悬有“具服殿”匾额。其门柱子上悬有一副楹联,上联为“地镇中权看露冕宣风玉鉴冰壶同朗照”,下联“麟威凤共腾辉才登上选听霓裳吟月祥”。透过窗棂,见殿内悬有“典崇郊坎”之额,左右有“西兑斋心陈白琥,大田发咏庆黄云”之联。具服殿左右各有配殿三间,殿顶均覆黑琉璃瓦绿剪边,梁枋施旋子彩画。
当年帝王到月坛祭月,首先在此更衣,然后来到坛台,升坛行礼,读祝官大声宣读祝文“福我兆民”,借此希望月神能造福百姓,祈求平安祥和,随后上香,祭酒、献玉帛、拜月等。在诸多古代帝王中,以清代乾隆皇帝最为重视月坛祭祀活动。当政期间,他曾降旨对月坛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并多次到此参加祭月活动。乾隆十三年(1748年)八月,他在此祭月后,即兴赋《秋分夕月诗》:“少采当秋仲,禋(祭祀)宗重夜明。九经循白道,万物荷西成。朔魄将临望,亏轮本是盈。银蟾与丹桂,齐语任闲评。”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将月亮的亏与盈和世间万事能否如愿以偿相联系,希望诸事圆满有成。
漫步月坛之内,仿佛有一种穿越时空之感,既可追忆古代“秋暮夕月”之祭月、拜月之礼,又能感受浓厚的历史与文化。
领略月坛古韵之后,穿过坛墙南侧的步道——畅月坪,来到以“月”为主题的南园。与月坛的古朴与凝重相比,这里所呈现的是充满自然情趣的山水园林。而最具特色的是一处处以“月”命名的景观:揽月亭、夕月亭、邀月亭、霁月亭、爽月亭、月桂亭、疏月庭、静月轩、月华池、醉月林。紧紧扣住一个“月”字,突出了“月”的诗意与意境。信步登上西北角的揽月亭,举目远眺,园中景色尽收眼底。
最后来到南北园之间长达146米的垣墙下,一览以咏月为主题的大型碑廊。这里镌刻着七十余幅历代著名诗人咏月的诗词,集诗词歌赋与书法艺术于一体。漫步于此,那流传千古的咏月佳句,随口而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徜徉于月坛,曾经的祭月圣地,探寻着流传千载,美轮美奂的“月文化”,使人感受一种静谧之美。祈望有一个月圆之夜,能置身于此,体会一份“溶溶月夜花千朵,灿灿花前月一轮”的境界。
□户力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