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西城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有生命力的技艺 永不消失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1年3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生命力的技艺 永不消失
——记“砖雕张”传人张彦
雕刻作品
砖雕工作室中雕刻砖雕
对作品进行细微调整
进行雕刻
展示砖雕作品
 

刀锋与青砖相触,迸出或笔直或婉约的线条,砖屑纷飞过后,冰冷坚硬的砖面上“开”满了枝叶和花朵……古朴雅致、厚重大气的砖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雕刻工艺,广泛应用于门、墙体、屋脊等构件。而“北京砖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彦,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砖雕这门技艺,让古老的传统技艺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弘 扬 拒绝600万天价 只愿让更多人知晓砖雕技艺

步入位于顺义的张彦砖雕工作室,一个平房院内堆满了各种雕满花纹的石砖,工作室正中间一面由9块青砖拼成的《富贵牡丹》图案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这幅作品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手工雕刻,机器雕刻出的内容显得非常呆板,不如手雕生动。”张彦说道。

张彦依次介绍自己精心雕刻的作品,当介绍到一个微型古建筑照壁时,他显得格外兴奋。据张彦介绍,这是真正的微型建筑,是由一块块小砖搭建而成,完全按比例还原的建筑。每块小砖都需要自己烧制,指甲盖大小的小砖上还要有花纹,这些雕刻起来要比大砖费时费力。

据了解,张彦曾用这些小砖按比例搭建起一个完整的四合院,有一名收藏家曾经出价600万元收藏,面对这个能让家人生活更好、改善自己工作室条件的价格,张彦却坚决放弃了。他说:“实在不舍得,这套微型四合院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再高的价格也不会出售,但如果这套微型四合院最终能放进博物馆,我愿意免费提供,让更多的人了解砖雕这项技艺。”

如今,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工艺越来越得到重视,张彦觉得非常欣慰,他表示,今年恰逢建党100周年,他将制作建党百年砖雕,为建党百年献礼。

执 着

祖传六代手艺

演绎世家传承精神

身为张氏家族第六代子孙,砖雕这门手艺传于他时,已跨越了200多年的悠悠岁月。

张彦讲述,祖上在南京(江宁)是建筑雕刻世家。乾隆年间,先祖张尚祖应召赴京建造皇城,从艺砖作雕刻组。第二代传人张靖堂子承父业供职皇家建筑砖雕刻。到了第三代传人张廷相时,一次在京西建造一座皇家寺庙,大雄宝殿里的供桌本应用名贵木材来做,可当时国力已不富足,张廷相凭着过硬的砖雕手艺创造性地用青砖仿雕出来,再经漆饰,任谁也看不出那不是木头雕制出来的。这“以砖仿木”的绝技被众人赞叹,“砖雕张”的名号在京城就此叫响,张氏家传砖雕手艺便在北京扎根延续至今。

然而,张氏家传砖雕技艺传到张彦的祖父,北京砖雕张第四代传承人张俊德时,伴随清朝没落,宫廷匠人们散落民间,只得自主谋生。祖父张俊德在大栅栏开了个字号“德明阁”,带徒传艺、修建四合院老房子,勉强维持生计。父亲张世全赶上民国乱世和解放战争,境况更加艰难,但张氏子孙却从未想过转行另谋他业。张彦感慨,这就是世家传承的精神。

圆 梦

锲而不舍终获成功

18岁那年,张彦身为世家传人,在职业选择上,他毫不犹豫选择了砖雕。父亲告诉他,想走这条路,还是得回北京,吸取古建彩画、雕刻的营养。

1983年,张彦到了京城,却发现要用手艺挣钱的困难丝毫未减。“最苦的时候是八九十年代,市面上都青睐新物件,传统的东西没人用。懂北京砖雕的人要么不敢用,要么没钱买。”张彦说。虽然几乎没有市场,也从未想过放弃,他靠着画画的手艺赚点钱,够一两个月吃饭就继续搞砖雕。附近有人知道他雕得好,偶尔来买。“现在想想等于白给,十几元钱一块,得雕好几天,但当时觉得很受鼓励啊。”张彦说。

90年代成家后,生活压力更大。张彦还记得闺女出生那年,除夕当天他赶完一个活儿,兜里只有七八元钱,想去给孩子买件衣裳,但商店都关门了。“一路走一路听人家放炮竹,我家啥也没有,真是含着眼泪回来的。”张彦苦涩地说。

随着继续画画和做一些室内设计,张彦接触到一些艺术家。对方很赏识他的砖雕,买了不少用作别墅、四合院的背景墙装饰。手里有了一些积蓄的张彦,又开始琢磨祖辈们留下的难题——中国微型古建筑。

博缝砖、简瓦、板瓦、滴水瓦……透明盒子里整齐排列着十几种小砖小瓦,每一片都仅有指甲盖大小。它们并非由代用材料获得,而是用黄泥直接从窑里烧出来的。这是张彦为了研究古建筑营造工艺,投入巨大精力烧制出的构件。宫、殿、亭、台、楼、阁、北京四合院等可以直接用这些小零件营建而成,它们是真正的微型建筑,而非工艺品。

做微型古建筑的想法来自于第三代传人张廷相,“他曾经在宫廷用高粱杆、木头、毛纸做模型,也想用真砖真瓦做,但实现不了。我爸给我讲过,我就记住了。”张彦介绍说。大砖烧起来容易,但小瓦的火候太难把握。起初他四处打听哪里有烧窑技术好的窑工老师傅,提着礼物去拜访。结果人家捏着他的小瓦件说,这咋烧?烧不出来。

没人能烧,张彦只好自己研究。各式各样的烧窑试了个遍,拆了垒、垒了拆。白天看的、晚上想的都是火,他笑言算是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走火入魔”。直到2002年,张彦第一次在烧出的红瓦中发现了一块小青瓦,欣喜若狂地回忆烧制过程,知道了季节、风向、时辰等关键因素。再试,终于成功了。

坚 守

匠心传承非遗技艺

为传承砖雕工艺,张彦放弃了手艺人技不外传的观念,如今已经带出了20多名徒弟。“我经常对徒弟们讲,雕刻的时候一定要用心,因为作品是会说话的,你花了多少心思,在作品上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而且要对后人负责,一定不能雕错,因为后人会照着我们的样子做,做艺的人就要有传承文化的使命感。”张彦说。

张彦的孩子也受到父亲的影响,对传统技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发起了“非遗青年”项目,把非遗技艺带入大学校园,让更多的年轻人可以直观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张彦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在大家意识到一门手艺是非遗时,它可能已经存在几百上千年,在如此长的时间中都能得以保留并传承,就说明这样的手艺是有市场需求的,不需要把它像标本一样保护起来,而是应该扶植其发展,让更多的人愿意传承下去,只有有生命力的手艺才不会消失。”

创 新

为文物修缮技能大赛

出谋划策

西城区作为首都核心区,文化底蕴深厚,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有很多“老北京平房”,这些带有历史痕迹的古建需要完整地保留下去,文物修缮工作迫在眉睫。为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解决文物修缮人才“断档”等,西城区总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即将开展首届西城区文物修缮技能大赛。

近期,区总工会特邀张彦出任文物修缮技能大赛特别顾问。“文物修缮方面的手艺,要做好最少需要学习几年,这种时效长、见效慢的手艺活,在这个‘快餐’的时代,认真学一门技术的人越来越少。文物修缮技能大赛要开展得规范,要有正确性和完整性,在不损坏古建的情况下开展。通过开展文物修缮技能大赛,达到发扬工匠精神,发现人才、储备人才的目的,同时能为一些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现在国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这正是我期盼的时代。”张彦介绍道。

□王岩/文 范强/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