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天,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护士崔敏积极向领导请缨,要求去武汉支援。“作为首都医务工作者,在重大疫情面前,我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她写在请战书里的话语异常坚定。服从领导安排,虽然最终没去成武汉,但她成为了宣武医院第五批支援小汤山定点医院的医疗队员。
背起早就收拾好的行囊,2020年3月15日,她与来自首都医疗战线的医务工作者一起进驻小汤山医院。兵贵神速,当天到达驻地之后,没有休整,大家放下行李立即投入工作。崔敏和队友们负责1-6病区。“所有医护人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布局整理病房。统计设备、设施、医疗用品数量,规划使用。设计制定工作流程、拟定病房前期安排,准备接收有症状需要筛查人员。”崔敏告诉记者,这里从一无所有,到具备一整套完整的医疗护理体系的传染病房,仅用了两天。
启用小汤山医院,主要用于境外来(返)京人员中需筛查人员、疑似病例及轻型、普通型确诊患者治疗。2020年3月17日,终于迎来了第一批机场转送过来的旅客。在护士长的统一安排下,崔敏负责对旅客进行核酸检测、静脉采血。并对他们进行宣教、环境介绍,解决困难,为入住旅客协调解决生活用品。
“整个医院一天最多时,入住量达到了390多人,我们1-6护理组一晚上最多收治27人,其实满床就是27张。”崔敏的工作异常忙碌。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做好解释、安抚患者的情绪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嗓子说干了、说哑了也是常事儿。“穿着隔离服,戴着口罩和满屏带雾气的护目镜,呼吸也会受到影响,有时会感到胸闷憋气。长时间不能饮水也使嗓子干燥难忍,说话也费力。”纵使这样,她仍不厌其烦地为患者解答各种问题。她说:“患者本身内心就很脆弱,要给予最大的心理安抚,给他们信心。”
“虽然工作时有点累,但当返京人员对我们的服务表示感谢的时候,我觉得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崔敏说。有一位阿姨,前后给她做了6次核酸采集,结果均是阴性,但是胸部CT高度怀疑是新冠肺炎。一次次核酸检测,阿姨都很配合,她说:“谢谢你们了,你们太辛苦了。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来给我治疗,我一定配合你们。”能得到患者的理解,心里很是安慰,崔敏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采集核酸时,患者咽反射刺激的咳嗽,还有气溶胶,对于一线医护人员来说,是风险很高的操作。“我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降低这种风险,又能提高准确率,就想设计一套新型防护装置。”崔敏把想法跟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常红说了,在常红的远程指导下,他们设计了一种具备防护功能的咽拭子采集装置和防护装置。“申请的专利已经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审批和授权,希望这套装置能尽早投入使用,为医护工作者提供更多的防护。”提起此事,崔敏话语里充满了自豪。
每天两点一线的工作与生活原本是压抑的,喜欢画画的她,利用休息时间,用手中仅有的几支普通的签字笔和一卷卫生纸,记录了自己在小汤山医院的点点滴滴。她说,想借用这幅手卷,画出“山河无恙,人间皆安”。她还在防护服上画上鲜艳醒目的花朵,玉兰、梅花、牡丹……护士们穿上了“最美”防护服,病区也增添了一份轻松和欢乐。
从2020年3月15日出发到4月28日小汤山清零,崔敏坚守了45天。“经历了感动,经历了成长。”她说。回到原本的工作岗位后,在日常护理患者的同时,她和几位从抗疫一线回来的同事,一起为其他同事传授核酸采集经验,还负责神经内科患者住院的疑似排查和出院患者的必查核酸,直到同事们都能熟练而又准确的进行采集工作。
2021年,疫情进入常态化,崔敏正在参与负责神经内科本院职工每月一次的核酸采集工作,还有日常工作环境的物表消毒擦拭。“疫情不止,我们抗疫不息。”崔敏坚定地表示。
小档案:
崔敏,女,42岁,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护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抗击新冠肺炎“最美逆行者”。
□本报记者 周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