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三个肉汤圆
诗情画意元宵暖
深情的元宵
■征稿启事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2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情画意元宵暖

 

如果把欢度新年作为横批,那么春节便是上联,而元宵节则是下联。它是年俗中最后落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春节的延续,让人们怀抱美好的愿望更亲近地去拥抱春天。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这时候,往往有三样美事,“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泼墨出满城烟火,升腾起灯笼万盏,人们把走完春节依旧没有尽兴的脚步继续洒向长街,猜灯谜、舞狮耍龙,恰如张祜诗中所言:“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这份喜庆沿着灯火点亮了星光,把夜空也套上了热闹的形容词。

“元宵节”在古时还有另一面——它是古代青年男女极为看重、珍惜的“情人节”。自唐宋开始,从正月十四到十六这三天,各地会开放宵禁,灯街花市、通宵歌舞,热闹非凡 ,而平日里只能待在闺房中的少女们,也被允许结伴外出,这在客观上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创造了机会和条件。于是,在这“花市灯如昼”的元夜里,便有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一见钟情;有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郎情妾意;有了“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的柔情蜜意;但也免不了上演“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类的爱情悲剧。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词作《蝶恋花·密州上元》里记录了他在杭州、密州两地过元宵节的情境与心情:“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东坡居士曾在杭州做过地方官,在那里过了几个惬意的元宵节。杭城自古繁华,元宵夜自然是流光溢彩、火树银花、极尽奢华。如今被贬斥到这个穷乡僻壤的密州,心情本就不好,又过了个无灯无火,孤单寂寞的元宵节,两厢对比,顿生“清冷萧索”之感,才四十岁的他,就发出“人老也”的感叹。不过也并非全是伤心、沮丧之事,元宵夜城郊散步时,碰巧听到了箫声鼓乐,见到了百姓祈求丰年的社祭场面,此时云垂四野,晚来欲雪,诗人触景生情,隐隐然,便萌生出几分“瑞雪兆丰年”的希望来。

而同样感慨“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还有时年六十多岁,因战乱避难于江南的李清照。这位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宋代女词人,在临安(杭州)度过了人生的又一个元宵节。国破家亡、孑然一身,每逢佳节倍思亲,难免心中凄苦,于是便有了传诵一时的名篇《永遇乐·落日熔金》:“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诗人忆起了少时在中州(开封)与闺蜜们一起逛花灯、过元宵的热闹场景,她和丈夫赵明诚就是那时相识的,也曾“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而如今,夫君早已撒手西去,只剩她孤苦伶仃,苟活于乱世。虽有人邀请赏灯,却再也没有心情去凑那些个热闹了,倒不如呆在家里,“听人笑语”。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的一句话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元宵节从唐诗宋词中一路蜿蜒而来已有千年的历史,它早已超脱了一个节日的概念与束缚,而成了中华文明的一枚印章,华夏民族共同的心愿和期盼在里面熠熠生辉。如今,在赏花灯、尝汤圆之余,品一品诗词中的笔墨香,不知不觉,便在一盏盏、一朵朵、一颗颗充满光芒的欢乐和祥和中沉醉而忘记了归处。

□仇士鹏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