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朱忠义:大型工程“塑骨”人
立足“小”窗口 服务“大”民生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2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忠义:大型工程“塑骨”人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馆……20余项大型工程的复杂钢结构和隔震设计出自他的妙手,他把自己的工作通俗地称为“给建筑做骨架”,是一名大型工程“塑骨”人。他就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朱忠义。20多年来,他不断攻坚克难,在科技创新和服务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2020年,他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建成跨度之最建筑

成为大地震中的“诺亚方舟”

“这么多年,我最难忘记的设计是绵阳九洲体育馆。”朱忠义说,“当时,这个体育馆的抗震设防烈度是6度,但是考虑到它的重要性,我们就想,万一有突发情况,这个结构会不会倒塌?”

2003年,朱忠义把保证建筑安全作为重中之重,进行了预防大震的防连续倒塌设计,建成了这个当时全国拱形体育馆中跨度之最的建筑。

施工期间,刚好赶上雨季,工期又非常紧张。“加快了施工速度,会不会影响质量?”朱忠义心里不放心,他说,“当时建设环境很艰苦,但是我必须上去看一看,心里才能踏实。”在屋顶结构施工的时候,现场还没有搭建临时楼梯,他跟随施工人员,顺着中间的大拱形一段一段爬过去,检查焊缝有没有焊好、钢梁有没有对齐。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来袭,九洲体育馆经受了主震的考验,安然无恙,成为当地最大的抗震指挥和灾民安置中心。但随着余震不断来袭,大家的心情更为紧张,朱忠义全面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对关键部位逐一筛查,反复验算并实时检测,做好安全提示。在主震和上万次余震的考验下,九洲体育馆结构表现完好,保证了上万避难群众毫发无损,成为大震中的“诺亚方舟”。

此后,朱忠义对设计更是精益求精。作为一名主攻大跨度结构的工程师,朱忠义挑战过不少大型机场航站楼的设计。但2015年,第一次接触大兴国际机场工程时,他还是被这个独一无二的“超级工程”所震撼。

作为全球最大航站楼,大兴机场要用8根C形柱支撑起核心区18万平方米的大跨度结构,最大跨度达到180米,这样的设计在以往的机场航站楼中从未有过。这个巨大的钢结构,还需要在8度地震以及高铁从航站楼穿过时依然确保安全。当时,朱忠义带领团队做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分析整个结构的受力性能和承载力,分析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所有分析做完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比较有底了,但还没有经过实验验证,不敢打包票说没问题。”

之后,设计方案还要经过严谨的实验论证,才能最终投入施工。最终,朱忠义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攻坚克难,历经1800个日夜完成任务。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最终我们把当初的构想,几乎完全一样地展现在了大家面前。”朱忠义说。

创新设计理念

完成世界最大“天眼”工程

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朱忠义是FAST主动反射面主体支承结构设计负责人。

FAST位于地质、地貌复杂的喀斯特洼地,圈梁支承柱高度在3米至50米不等,导致结构和基础受力复杂,圈梁温度作用明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将柱子与圈梁隔开,通过一个径向可动支座进行滑动释放,并且发明了满足力学模型的相关产品,有效解决了复杂山区环境对结构受力的影响,并且减小了索网变位过程中应力变化幅,FAST反射面变位也更加灵活。已故的FAST首席科学家南仁东老师听取方案汇报后兴奋地说:“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方案。”

对于“中国天眼”的创新设计,在朱忠义的同事张琳眼里还有故事。“当时公司组织全体职工疗休养,可是朱忠义心思不在疗休养上,而是一门心思想着‘中国天眼’的索网找形问题。当时,他灵思一动,想出了创新方法,第二天一早就带着团队结束疗休养,返回办公室工作。”张琳回忆说。

很快,朱忠义创新解决了“中国天眼”多项问题及重大工程技术,有效解决了复杂山地环境巨型支承结构受力不均匀和主动变位的索网形态分析问题,与合作方共同研发了索网连接节点、制作安装标准,实现了超高精度、可主动变位的反射面主体结构。

最终,朱忠义主持了“中国天眼”设计、科研及施工配合工作,创新多项重要设计理念、方法及重大工程技术,取得的成果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其个人获得“FAST工程建设突出贡献个人”,所在单位获得“FAST工程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和“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舍小家顾大家

家人理解支持成为最大工作动力

每个项目能顺利实施、取得成功,是工程师团队辛勤工作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

2004年,在设计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最紧张的时期,他长期驻扎现场,很少回家。10月,朱忠义的妻子安排他的母亲从山东老家来北京检查身体,因为担心影响他的工作,妻子没有告诉朱忠义老母亲来北京的事情。母亲检查完身体后,在北京住了半个月,都未能与他见上一面。临回家前,妻子和老母亲乘机场大巴到施工现场看望朱忠义。见到母亲的那刻,他呆愣了几秒种后才回过神来,百感交集地说:“妈,您怎么来了?”老母亲心疼又无奈地说:“我来北京检查身体,大半个月了,一面都没见上你,现在我要回老家了,你回不去,我来看看你。你不用担心我,要好好工作,做出成绩来,回报国家的培养。”

朱忠义说:“这么多年,家人的理解支持是做好工作的最大保障,母亲的叮嘱也是他做好工作的最大动力。”

“回顾20多年来的个人发展,作为一名普通的工程师我参与了诸多重大工程的建设,这些都得益于国家的蓬勃发展,为个人的进步提供了广阔舞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设计更加安全可靠的建筑作品,结合工程建设进行科技创新,推动行业发展,更好起到传帮带作用,做好团队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首都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202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后,朱忠义感慨地说。

□本报记者 马超/文 万玉藻/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