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情怀
3上一版
 
感谢过年不回家的你们
一次难忘的采访
开启曼妙的文学之窗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1年2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启曼妙的文学之窗
——读张炜新作《文学:八个关键词》
 

面对摇曳多姿的文学盛景,该如何去看待作家与文学书写的关系?文学领域又有哪些关键词值得我们去深究细研?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张炜,以其新作《文学:八个关键词》予以了独到的解读。对于我们领略经典的魅力,感悟文学的力量,无不有着抛砖引玉的启发之义。

该书是张炜的文学讲义,集作家五十年写作体悟,在博览众多经典的基础上,融入其深邃的艺术思考,汇成了这部意味隽永的重磅之作。书中的许多观点和论述,是张炜深耕文学沃土所凝成的智慧结晶,也是他在充分比对中外文学后,潜心思考所收获的创作辑录。于读思之间,已然开启了一扇曼妙的文学之窗。

纵观中外文坛,许多文学大咖都有过一段坎坷的童年经历。张炜认为,“作家的童年时代对其一生的成长与书写都是相当重要的。”许多作家的文学创作,最初都是从写自己的童年开始的。福克纳、塞万提斯、乔治·桑、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他们的一些作品或多或少都涉及到童年轶事。因此,在诠释文学的第一个关键词——童年时,张炜给出了颇为新颖的解读,“文学,原来是包含了人生无限秘密的,最复杂的一本‘童书’,这本‘童书’并不简单,它囊括了作家的全部复杂性和可能性。”毋庸讳言,写好了这本“童书”,也就开启了一段顺畅的文学之旅。

在张炜心中,“动物”也是文学表达中当仁不让的关键词。人与动物相处,“它们的自然属性常常令人有一种莫名的欣喜和神往,一种生命的回归和解放感。”正是这种清醒的认识,让张炜进一步认识到,“动物是人类非常重要的生命参照,没有这个参照,人对自我的认识,以及生命中一些自然而本质的东西就会被忽略而过。”相较动物的真挚和单纯,张炜慨言,人类在动物这些“他者”身上,真的可以领悟许多,学到许多。他谏言:真正的文学应该摒弃过多的心机,用澄澈的眼光去观世界,才会写出观照现实的厚重之作。

身居胶东半岛的张炜,对大自然有着谜一样的喜爱。对于文学中的另一关键词——荒野,张炜认为其原始、野性之美,常常会激发起人类的审美情趣。尤其在文学大师眼里,荒野更是诗情勃发的不竭源泉。英国作家哈代在《还乡》中所描绘的艾顿荒原,勃朗特三姐妹写到的霍沃斯荒原,唐代诗人王维所勾勒的“大漠孤烟直”的荒原情境,都给人以悠远的诗意享受。张炜借此还分析了《鲁滨逊漂流记》《复活》《源氏物语》等经典名著对荒野的描摹,称赞《鲁滨逊漂流记》“写出了人的灵魂与荒野碰撞之后,发生的生命质地的改变。”书中,张炜毫不隐讳地对现代人的“精神荒漠化”问题,表达了强烈的忧思,诚望每一位写作者,“都能与鲜活的生长的事物建立深长的联系,激活身上本有的潜能与灵性,打开自己的精神空间。”让昂扬的生命书写,最终驱走心头的“荒原”。

饱览众多的文学经典,张炜发现,流浪的内容或流浪的气质,普遍存在于许多杰作之中。流浪也因此成了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又一关键词。张炜把离开本土前往异乡的创作,都视作是一种文学意义上的“流浪”。马克·吐温、狄更斯、毛姆、屈原、李白、杜甫、苏轼,这些中外文学巨匠,都是在一边观察一边思考这种“流浪”的状态下,创作出了光耀千秋的宏篇巨作。为此,张炜就青年作家的创作之惑,提出了一己之见,“当代文学正面临一次新的上路,第一步是将门窗打开一道缝隙,呼吸一口田野上吹来的新风。”无疑,走出书斋,多一点精神上的奔放与自由,才能赓续文学传统,写出无愧于时代的恢弘巨作。

张炜以创作者和思考者的双重身份,深入文学的第一现场,钩沉史料,梳理文脉,此外,全书还对海洋、地域、恐惧、困境等其它方面,共计以八个文学关键词的提要方式,从理论到实践的层面,都进行了全新解析。这使我们对中国文学海纳百川的丰饶面向,有了更为透彻的洞见。

□刘小兵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